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6059
论亲子交往与幼儿心理发展
【范文摘要】
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4岁左右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但是,并非4岁儿童均能通过错误信念任务,不同个体之间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探查心理理论发展差异成为近年心理理论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本研究试图遵循当今发展心理学界生态化研究观的指导思想,将儿童交往行为作为心理理论发展研究的切入点,以3觸6岁正常发展儿童为被试,动态的交往行为为主和静态的交往关系为辅,全面考察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比较同伴交往和亲子交往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大小。
【范文提纲】
一、亲子交往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内涵
二、正确把握“亲子交往”的特点
(一)、亲子交往要形成互动关系。
1、家长→儿童
2、儿童→家长
3、儿童←→家长
(二)、亲子交往应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
1、儿童是一个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个体。
2、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是自己成长的主人。
3、儿童和成人在交往过程中是平等合作、互相影响的。
三、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1、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2、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3、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4、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四、小结
幼儿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它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深入研究幼儿心理特点,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关键词)
亲子交往、心理发展、内涵、特点
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4岁左右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但是,并非4岁儿童均能通过错误信念任务,不同个体之间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探查心理理论发展差异成为近年心理理论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本研究试图遵循当今发展心理学界生态化研究观的指导思想,将儿童交往行为作为心理理论发展研究的切入点,以3觸6岁正常发展儿童为被试,动态的交往行为为主和静态的交往关系为辅,全面考察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比较同伴交往和亲子交往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大小。本次研究的结果发现:
(1)交往类型中受欢迎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显著高于被拒绝和被忽视的儿童。
(2)民主型教养方式最有利于促进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放任型教养方式最不利于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
(3)家长指导游戏的行为、分享情感的行为和使用心理状态术语的行为,有利于促进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而对孩子的冷漠最不利于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
(4)相对于同伴交往,亲子交往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更有显著的预测力,其中家长和孩子的情感分享,对孩子遇到问题的解释及指导是促进孩子心理理论......
一、亲子交往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内涵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儿童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进入了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网络中,开始与周围世界发生一定的关系和联系。亲子交往是帮助儿童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完成其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进入幼儿园后,师生交往、同伴交往同样是儿童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不可否认,每一个个体的一生都是在交往中渡过的,交往是人的一种生存和存在的方式,交往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缺乏亲子交往,必然会严重影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儿童日后人格、心理的正常成长和成熟。媒体报道中的很多犯罪人变态的犯罪心理的产生,追其根源大多是由于儿童早期生活经验中缺乏正常的亲子交往,或是由于畸形的亲子交往而造成的。对于缺乏亲子交往的危害性,每一位教育者、每一位家长都是颇有感悟的。那是否只要父母与儿童进行交往,就一定能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亲子交往就一定能产生教育作用呢?
二、 亲子交往要形成互动关系。 “交往”一词的本义,不同研究领域、不同学者有不同认识和理解。美国学者把“交往”定义为:传出和接受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并给予这些信息以意义的过程。亲子交往就是儿童与主要养育者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理解反馈的过程。一般来说,亲子交往活动表现出下面三种活动形式。
(1)家长→儿童:指家长用语言、行为等方式作用于儿童。例如告知、讲述、要求、命令、指使、示范等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基本上处于看、听状态。即家长主动、儿童被动。
(2)儿童→家长:指儿童用语言、行为等方式作用于家长。如:讲自己的事、谈自己想法、介绍自己朋友、倾诉感情、发泄不满等。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主要是听、看状态。即儿童主动、家长被动。 (3)儿童←→家长:指儿童与家长用语言、行为、情感等方式相互作用。例如:互问互答、共同商量、讨论、互相争辩等。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儿童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两者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从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和观察中看出,家长和儿童的交往大多属于第一、第二种形式,尤其以第一种为多见。在亲子交往中,家长一直习惯于以长者自居,时时处处体现出“一家之主”的风范,口口声声都离不开出于为孩子好的内心而表达的诸如“应该、不该、最好、不行......”等的语词。殊不知,在这样一种由家长控制决定内容和方式的交往活动中,儿童始终处于从属、被动、依附的地位,儿童的主动性受到扼制,积极性无法体现。亲子之间只是停留在形式层面的交往,只是完成了表面的一些事务,而未能进行真正的沟通、深入的交流,因而不能较好地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良好亲子关系。
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必须依赖于互动的亲子交往活动。也就是说,要采取上述第三种亲子交往形式。在这种形式的交往活动中,父母和儿童都是交往的主体。父母和儿童的交往,应该像抛球和接球的过程一样,一方把球抛出去,另一方要把球接住,然后再把球抛给对方......这种不断的互相抛球和接球的过程表达了亲子之间合理的交往过程。我们暂且把“抛球者”视为信息的发出者,抛出的球可以是口头或身体的语言方式表达的指令、提问、评价、询问、请求等;把“接球者”视为信息的接受者,接住的球可以是用口头或身体语言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的加工、处理和反馈。抛球和接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两者的角色在一定情况下会自动转换。接球者对抛球者作出响应(加工、处理)后,同时接球者又作为抛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