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430
某幼儿园幼儿午睡习惯养成的调查
[摘 要]睡眠充足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午睡为幼儿睡眠充足提供了保障,午睡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幼儿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某幼儿园幼儿的午睡状况和教师指导幼儿午睡行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园被调查幼儿的整体午睡状况良好,大班幼儿已养成较好的午睡习惯,但教师的午睡管理存在不足。建议幼儿园加强对睡眠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使教师改进睡眠管理,从而有效地培养幼儿养成良好午睡习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 教师 午睡习惯
一、什么是幼儿时期习惯?
关于幼儿习惯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描述。
辞源中将习惯描述为“习于旧贯,习于故常”。《现代汉语词典》将习惯解释为:其一,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如习惯成自然;其二,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辞海中则将习惯解释为: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如人们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
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指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例如,儿童养成在饭前、便后或游戏后一定要洗手的习惯后,完成这种动作已成为他们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阿瑟.S.雷伯在其所著的《心理学词典》中将习惯的含义概括为两点:(1)一般指一种习得的动作。(2)通过重复而自动化了的、固定下来的且无需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实现的活动模式。[阿瑟·S·雷伯,《心理学字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由上述习惯的定义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幼儿习惯应具备三个特点,即习惯是后天长时间形成的;习惯应是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环境、教育和个人努力等因素有关。
二、幼儿时期习惯的重要意义
我在叶圣陶老师《叶圣陶序跋集》的一书中看到“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好习惯养成了,足够一辈子受用。”[叶圣陶,《叶圣陶序跋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出版社,1983.]良好的习惯为人们以后的生活、学习奠定了基础。幼儿也具备遵循习惯,约束行为的能力。皮亚杰指出,“3岁左右的幼儿在道德发展的过程中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能够接受外界准则。”由此可见,从幼儿一入园起(小班),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养成各种良好习惯。通过制定各种规则和反复的训练,就能帮助幼儿逐渐建立起比较固定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他们习惯养成的特点。幼儿的注意力还很不稳定,容易分散;不能时时注意教师的示范、讲解或教育评价;幼儿的记忆大多是无意记忆;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还不能摆脱动作和实物的影响,还不能了解事物的内部关系,因此也就不可能了解常规及行为习惯建立的意义,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巩固才能形成动力定型。
卢梭也曾说过幼儿期是“理智睡眠期”。他描绘儿童期的心理特征为“在理性发达的年龄以前,儿童所接受的只是感觉印象,不是观念”。[卢梭著,《爱弥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因此感觉教育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能让幼儿记忆规则,而是要不断地提醒,反复要求。幼儿教师面对的是3—6岁的儿童,尤其是小班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幼儿教育形式不可能是“填鸭式”或强迫训练式,而应是一种自然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方式,我们的教育原则必须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相一致,与幼儿的感性经验为主的学习方式一致,使幼儿在生活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获得多方面的经验,不断提高能力,让幼儿在享受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相应的发展。
我对幼儿园部分幼儿午睡状况,对教师指导幼儿午睡行为的调查,找出教师在午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