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251
浅谈教师面对攻击性行为幼儿的教育策略
[摘要]幼儿时期,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行为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一种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受到生理、家庭、环境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要了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必须先从它的形成因素方面来研究,只有知道其产生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了解成因的同时通过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转变家庭教育中观念的偏差,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等策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幼儿 攻击性 教育策略
一、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是指基于敌意、憎恨及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行为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一种行为。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在幼儿园中教师经常看到的幼儿攻击性行为,通常都是孩子们为了争抢玩具,或者在活动中争抢角色、抢朋友等等。大多数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还有一些孩子不为任何目的,没有原因而去攻击其他孩子。针对这两种常见的攻击性行为,我总结了一些孩子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他们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会很好的处理同伴间的关系,他们在遇到自己目的无法达到时,主要的采取是模仿大人或是电视里的一些处事方法进行效仿,对他人进行攻击我觉得这种攻击是一种模仿攻击。
另一种无缘由的、无目的的攻击,这类幼儿在平时活动中会不时的攻击其他孩子,教师经过教育,但效果不大,这类孩子已经形成了攻击别人的习惯,所以是一种习惯攻击。
3、这两种攻击性行为的方式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变化,[]随年龄的增长,儿童具有了推测对方行为的意向和动机,因此工具性攻击方式逐渐转变为更多使用以人为中心的敌意性攻击。在观察3——6岁的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中,我发现小班的孩子(3-4岁)在攻击别人时多以动手打、推、抢、这些最本能,最直接的方式来攻击;中、大班孩子(5--6岁)随着他们生活知识经验的丰富,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在攻击别人时会用到工具、语言(报告老师)等形式来攻击。
4.攻击性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这点是根据我园攻击性幼儿各年龄段所占人数比率所得结论,的确越小的孩子越会攻击别人,大一点的孩子因为从积累生活经验中学到了一些无损于同伴关系等方式来解决冲突的办法,再加上父母与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教育,不再容忍他们发生攻击性行为,因此,稍大一些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有所降低。
5.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在观察中发现男孩子之间的矛盾攻击比女孩之间的攻击性多的多,男孩不仅易挑起事端,而且也已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幼儿的攻击行为受生理的、心理的、家庭的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生理因素
指幼儿的生理特征比如外貌、性格、体质、气质等等,有很多爱凑热闹、爱发急的幼儿,较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心理因素
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是挫折,当一个人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为对人对物产生攻击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