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561
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摘 要]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摆在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呢?本文将主要从开展互动游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介绍。
[关键词] 幼儿 生活自理 亲子游戏 互动游戏
生活自理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培养,使其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和生活卫生习惯,锻炼独立生活能力,提高自理水平,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对其以后步入社会独立生存,进行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创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幼儿自理能力现状分析。
现代社会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开展和实施,导致的家庭结构大大发生了变化,形成了“8+2+1”的家庭模式,出现了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围绕着一个子女打转就出现了独生子女家庭的“四二一溺爱综合征”,大大影响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在家里,由于孩子的年龄小,也由于家长的“舍不得”和肆意的纵容,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喜欢包办代替。所以,经常会听到家长会对孩子们说,“我来……”、“放着我来……”、“你还小,万一摔坏了怎么办,我来……”,这不仅扼杀了孩子自我探索,自理能力锻炼的机会,更是大大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全由家人操心,以致于有些孩子不会穿脱衣服,不会拿勺吃饭,不会系鞋带,不会自己上厕所,有时尿床,尿裤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适应不了幼儿园的生活。幼儿在幼儿园感到特别无助,无能为力。更甚者,有的幼儿在幼儿园里会自己拿勺吃饭、自己系鞋带,自己上厕所,但是回家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要家长帮忙。小脚一翘,“ 妈妈,我鞋带掉下来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我服务能力,例如自己穿脱衣服、 鞋袜、 收拾整理衣服、 独立进餐、 自己洗脸等等能力极度缺乏。
儿童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动作是构建智力大厦的砖瓦。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儿童发展,他强调要解放儿童,让孩子自己动手,发现孩子的创造力,然后加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进一步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把创造力还给孩子。过度的溺爱造就了幼儿过度的依赖,导致了这部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及其的差,极大地影响了幼儿自我行动、自我创造的能力,引起了广大学者和教育工作们的关注和担忧。
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必要性。
美国儿科权威詹姆斯模式曾经说过:“处处为孩子包办代替,让孩子从小失去了自理能力,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1、对幼儿而言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尤其是智力发育的关键期,又是自我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最佳期,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平时生活中的小细节或幼儿园中的小游戏环节,让幼儿进行积极地学习和参与,训练其动手能力、手指的灵活程度、手脑协调能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于他们动作的发展,使其最终形成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动手能力,是幼儿班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需要。
此外,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孩子的体力、智力、良好的个性形成和为今后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障,对他们的社会化、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将使其终生受益。
2、对家长而言
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那些父母双薪的家庭,可以稍减少其繁忙程度。例如,有的幼儿过度依赖家长的“服务”,每次就餐都要有专人捧着碗,追在后面喂饭,有些顽皮的孩子甚至要边吃边玩耍,使得“追着喂饭的”过程要持续一个多小时,以保证幼儿能吃饱,并且有足够的营养。这样,就大大地加大了父母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