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双语教育利弊说
摘要:目前,在学前教育界和心理语言学界普遍掀起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的研究热潮。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具有切实可行性和重要性。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注重学前儿童语音、语调的培养;了解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特别注意儿童句子的发展;注重儿童兴趣的培养,教学方式应游戏化、生活化和情景化。
关键词: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发展方向
双语教育 是一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授除外语外其他学科知识的媒介和工具,从而达到既提高外语水平、又学习学科知识的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已成为学前教育界、心理语言学界所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它既不同于在幼儿园进行的以学习英语知识为主的单科教学,也不同于社会上举办的幼儿英语培训,更不同于小学英语的学科教育,它是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在发展母语的同时,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第二语言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含义
双语 的界定是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和应用水平所谓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非一定总是学生的第一语言。双语教育是相对于单语教育提出的,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同一个教育机构中,学生同时学习两种语言,并通过两种语言学习其他知识。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指在同一个幼儿园幼儿教师使用两种语言工具组织幼儿的日常生活的学习活动。对幼儿而言,这两种语言是他们的学习对象,也是他们获得其他新知识和参与各种活动的工具。
二、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的切实可行性和重要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儿童早期教育有不少经验性认识和论证。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可以被看做是中国古代早期教育的代表性著作。颜之推认为: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同时他对自己的切身经历做了如下描述: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以上便是对早期教育的充分肯定。我国东晋思想家葛洪也十分强调早期教育:少志一而难忘,长则神放而易失。故修学务早,及其精专,习与性成,不异自然。 也就是说,由于儿童能够精神专一,记忆牢固,所以早期学习到的东西能够与人的自然资质浑然为一。!学记中也说: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可见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已经意识到教育关键期的存在,所以都主张要不失时机地对儿童进行教育。
西方教育家对早期教育也十分重视。20世纪80年代,人们从儿童似乎毫不费力地自然习得母语和移民儿童第二语言学习更成功的现象推断,儿童双语学习能力胜过少年和成人,并为此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一些理论和假设,其中关键期或临界期假说便是针对早期教育所提出的著名观点之一。
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来看,0~6岁儿童听觉敏锐,模仿力强,求知欲旺盛,心理障碍少,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6岁前是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敏感期。1996年美国康乃大学的研究机构在1996年第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范文指出,幼儿在学习外语时,大脑将其储存在布罗卡斯区 (即与母语相同的部位),而成年人在学习外语时大脑已无法将外语储存在该区,只能在大脑的另一部位重新建立记忆结构。因此,成年人学外语的速度慢,掌握得远没有幼儿牢固,也较难形成基于布罗卡斯区 的语感。Kmi等人(1997)的实验研究表明,很早就学习第二语言的儿童,其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心几乎是在脑部的同一位置上。此外,一些学者对此进行的功能性核磁共振脑造影研究发现,学习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时间越接近,脑部处理这两种语言的区域就越靠近甚至部分重叠,越早让儿童接触双语,儿童内在的语言学习机制就会越早地接受两种不同的语言刺激,并独立地发展起来。研究表明,早期接受双语教育的孩子比只说母语的孩子具有以下优势:更强的认知灵活性、更复杂的语言分析策略、更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对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当然,在谈论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积极作用的同时,一些学者也持相反的看法。罗森斯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认为,语言的习得是建立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的。年龄过小的儿童不仅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够完善,而且也处于第一语言的掌握时期,语言还不够成熟,此时实行双语教育易使儿童出现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冲突,对两种语言的学习都不利。在我国第四届青少年科技节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教授也认为,过早地让孩子学习外语,可能会影响孩子正常思维的发展,容易产生思维和语言表达上的混乱。综上所述,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既有利,也有弊。但归纳起来,我们认为,利大于弊。这是因为:学前儿童具备了进行双语教育的生理和心理优势;合理地利用学前儿童的身心特点,实施有效的双语教育,其潜力发展是无限的。
三、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发展的方向
1、注重学前儿童语音、语调的培养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外部形式。有了语音,语言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所感知,才能更多地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学前期是儿童学习语音的最佳时期。Asher和Carica(1969)对71名美国古巴移民孩子的英语发音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岁前移居美国的孩子发音最接近英语母语人的语音。Tahta等人(1981)对5~15岁的231名英语儿童进行语音模仿能力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语音模仿成绩随年龄逐年下降,在模仿较长短语的语调方面,5~8岁孩子的成绩最好,从8岁开始大幅度下降。近年来,Munro(1996)研究了移居加拿大多年的意大利人的英语元音发音水平。结果表明,加拿大英语母语人(对照组)发音最好,7-5岁以下移居者组的成绩和对照组的成绩几乎没有差别,但是从9-6岁组开始其余四组的成绩随年龄的增长而大幅度急剧下降。这些研究充分表明,学前期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优势就在于语音和语调方面。因此,学前双语教育的重点应当始终放在发展儿童的语音和语调方面,注重培养儿童的听说能力。学前儿童模仿力强,他们能模仿英语的语音;学前儿童听觉敏锐,能分辨出语音。这就要求:1)加强双语教师自身的语音、语调的培训,有条件的幼儿园可聘请外籍教师进行教学;2)借助原声磁带、DVD、VCD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帮助幼儿正确发音,使幼儿从小就形成纯正的外语发音,为外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3)创设优良的双语学习环境,包括环境布置、师生日常交流等。
2、了解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特别注意儿童句子的发展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儿童在能说出某种结构的句子之前,已能理解这种句子的意义,这意味着他已感性地掌握这一方面的句法,对句法的掌握是衡量儿童语法和语义发展的重要标志。实验证明,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复杂性以及类型差别是衡量句法发展的重要标志。国外的研究表明,3岁孩子使用的是语义策略进行句子的理解,4~5岁之后,按照句法信息进行反应的能力不断提高,5岁以后的儿童已基本上能对大部分简单句按句法进行正确理解。因此,教师在儿童面前使用的句子应该与儿童的理解水平相一致,适当提高自身句子的难度,对儿童的句子理解和句子产生都会有积极的影响。在对句子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图片、故事、情景表演等方式,帮助儿童理解句子的含义,使幼儿逐渐从简单句向复杂句发展,正确地掌握句法知识,更好地实现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的编码转换。
3、注重儿童兴趣的培养,教学方式应游戏化、生活化和情景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旨在培养其对学习的兴趣,同时由于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因此,游戏不但是适合学前儿童特点的活动形式,而且是促进其语言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融游戏化、生活化、情景化、生动化于一体,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听说能力。例如,春天来了 ,spring 就是游戏的主题,在游戏中让孩子学习与春天有关的词汇和句子,在感受春天的美丽中进行双语教育。再如,设计商店购物的情景,shopping 就成为主题,让孩子们在购物的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寓教于乐。
综上所述,虽然学前儿童具有学习第二语言的潜能,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他们可以顺利地学好第二语言,这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全方位的努力,以培养儿童双语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孩子在快乐、自主、优良的双语教育环境中充分发挥生理、心理优势,全面健康快速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