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心得体会(1)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取得良好的成果,人民也从中获得越来越多的福利,生活水平大步提高,政府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作为教育的启蒙阶段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幼儿教育主要是对孩子语言的启蒙及生活自理能力意识的培养,所谓 生活自理能力即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以自我劳动的方式对自己的生活起居进行自我照顾的一种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幼儿时代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该能力的培养,不仅利于幼儿良好的责任心、自信心以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幼儿的成长、生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据有关研究,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促进幼儿大小肌肉群、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而且对他们的生活独立性、责任感、自信心以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目前国内大多幼儿学校的调查发展,国内幼儿学校的孩子普遍存在对父母、老师过分依赖的现象,他们没有责任意识,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差。面对当前素质教育的逐步推广,不仅小学及以上学历应重视孩子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时幼儿也应该逐步提高自身的自理能力,形成独立性人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责任心。而要做到这一点,幼儿学校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应逐渐带领孩子摆脱大人对他们生活包办代替的现象,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逐渐形成对家、园教育的合力,逐步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只有幼儿教师及家长学会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环节,对幼儿的自理意识和自理能力进行培养,就能学生的脑、学生的手得到解放,从而使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培养其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学前期的儿童尤为重要,只有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为他们以后的身心发展奠定基础,让他们将来更好地进入下阶段的学习、及更好地适应社会。有学者认为:动作训练不仅可以有益于幼儿自我管理能,能力的培养,对其责任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也十分有益。而动作技能发展的代替、限制将不利于培养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有研究表明,幼儿阶段有效地开展一些自我服务的劳动锻炼,对促进幼儿肌肉、骨骼的发育、肢体动作灵活性的锻炼都十分有益。如果幼儿的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较差、行为能力和认知能力不同步、不协调性,一般来讲这样的孩子对自己吃饭、穿衣存在一定的障碍。因而我们应学会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因势利导地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培养,倡导孩子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从事幼儿教育多年、再加上对自身孩子幼儿阶段的培养,下面谈一下提高小班幼儿自理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循序渐进、步步引导、逐步提高
(一)从幼儿生活自理意识的培养开始 在一般家庭中我们一般会存在一种对幼儿阶段出现的一些简单劳动,无条件包办地情况,致使孩子形成一种不愿意干自己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错误的意识。相对于家庭教育幼儿园恰恰相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他们能够做的事情,多引导他们主动操作,对不会动手,教师可以以示范的形式逐步引导他们去摸索、动手。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日常生活一手包办,甚至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容易使孩子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使幼儿整个成长、学习、自理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 对幼儿自理意识的培养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应对孩子幼儿进行正面引导教育,通过诸如:,如“我是好孩子”“宝宝长大了”“六个好朋友”等各种游戏活动,以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的形式,让孩子意识到他们可以干好一些事情,并且自已还可以从中获取快乐。不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自豪感,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做事。2、此外我们还要对孩子的分辨能力进行培养,让孩子对一些事情具有自己的认识,包括一些好的、坏的、能力所及的、力所不及的等等,对孩子的自理意识进行巩固提高。我们要奖励强化对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有益事情,对于一些反面的影响要时时的纠正。我们可以利用幼儿阶段好奇心、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对孩子进行自我能力的评比,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老师可以拿班里或电视中的一些表现较好的宝宝做案例,去鼓励幼儿向他们学习,以激发幼儿的上进意识。
(二)从幼儿阶段进行自理的技能的传授 只有教师在做中教,孩子在做中学,才能实现教与学的统一,达到孩子会的目的。只有孩子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我们才能让孩子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如:脱衣服,扣纽扣、穿鞋、系鞋带,叠小被子,收拾玩具、扶起倒在地上的小椅子,捡起扔在干净的地板上的垃圾等等。在孩子学会一些基本的小事之后,我们才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提高幼儿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等。然后逐渐的让孩子懂得助人为乐,在自我服务的基础上,服务他人,服务集体。对孩子自理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 让孩子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抓住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儿歌、顺口溜、歌曲等的形式,将一些生活自理技巧进行编纂,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体验学习,劳动的快乐。 2、因人制宜、由于孩子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他们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们要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每个孩子的个性及智力都有所不同,如果对孩子要求一致,以偏概全,将可能事倍功半。因此要求不同能力的幼儿要有所区别。不能整齐划一,不能拿一些表现优异的孩子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人。3、当幼儿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技巧获得之后,我们要进行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的提高。如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吃饭,还要保证他们在吃饭的时候,尽量减少掉饭粒的情况,对他们掉饭粒,衣服穿戴不整齐、被子叠放不整齐的情况进行提醒和练习,教他掌握吃饭、穿衣、叠被的技巧和方法,使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和改善。 4、进行愉悦感及自豪感的培养,只有孩子获得成功后的快乐,才能提高他们培养自理能力的兴趣和毅力,才能逐步提高他们的自理动力。我们要及时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经常说一些“你最棒”“你最能干”“你进步了”“你好聪明“等等之类的表扬话语,使孩子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并对他们的能力充满信心。如遇到一些孩子自身能力有限,对预期目标无法达到,教师应耐心细致地引导,帮助。并以一种鼓励性的形式对其进行激励,协助幼儿,以免对孩子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造成影响。
二、创设情境、开展游戏、竞赛活动,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形成生活自理技能
游戏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对幼儿的学习和活动能力具有十分有益的影响。游戏的趣味性、虚构性和具体性、活动性等特点,不仅幼儿主动性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他们想象力和活动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在幼儿活动区域中教师可加入玩具,让幼儿对诸如布娃娃、小火车、积木等等类的游戏零件进行组套、包装整理,垒砌。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扮演一些老师,让他们感受教师是如何照顾和帮助小朋友的,激励他们助人为乐的精神,从而培养他们他人服务的能力,从各方面强化幼儿生活的自理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竞赛活动,如幼儿最喜欢的一些玩具设计组装、穿衣、叠被、吃饭等竞赛活动(组织幼儿进行比赛性游戏,如看谁穿得快,看谁叠得快、看谁吃的快等)充分利用幼儿参与意识强,积极性高的特点,逐步提高幼儿的自理意识及自理技能,如果教师在这些活动及比赛中再进行一些指导性、鼓励性的表扬,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将家庭与幼儿园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进行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家庭是幼儿学习的第一也是影响较多的环境,父母是孩子最为依赖的群体。一些家长从孩子的幼儿阶段就对其知识方面的学习过份注重,而忽视对其勤劳品质的培养,这就对孩子的自理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想逐步培养甚至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幼儿园必须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只有这样,对孩子自理能力的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目前许多父母工作繁忙,教师很少有机会与他们具体的交谈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因此要想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思想,教师可以采取发放家庭问卷调查表的形式,以问题的形式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 与家长就训练的内容进行讨论,以获得家长的支持,达到家长与教师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形成共识的目的。大量的科学研究,及实地调研表明, 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阶段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只有在幼儿园阶段对幼儿自理能力进行系统、科学的培养,不仅可以使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培养,而且对其以后的社会生存能力也十分有益。
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心得体会(2)
当今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水平更是提高了许多。我们幼儿园很多幼儿的家庭环境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绕着一个幼儿,基本上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会有家人一一包办,真正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但这样的现象是一个好现象吗?相信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再多的宠爱,不教给孩子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孩子逐渐长大,家长也不能守护一辈子的。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也明确指定3—6岁儿童发展目标: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并对各年龄阶段提出具体要求。那么如何避免“小皇帝”、“小公主”现象的出现,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就成为我们园所急需解决的一大重点问题。经过老师的研讨与多年实践,我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一、增强信心,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生活中孩子们遇到问题最喜欢对家人、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是“我不会”。当我们的宝贝眼泪汪汪的拿着一件外套对你说“我不会”的时候,有的家长和老师可能会因为溺爱或者是缺乏耐心自己三下五除二的帮孩子把外套穿好。更有甚者会说上一句“怎么这么笨,穿个衣服都不会”,孩子露出胆怯的眼神。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幼儿更加不敢自己尝试,对自己更加没有信心,凡事也会更加依赖老师和家长。我园老师会利用“我长大啦!”“我是中班小宝贝”“哥哥姐姐我最棒”等主题活动让幼儿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已经升班,让孩子对自己的成长感到自豪,对自己充满信心,觉得自己已经具备能力完成老师的任务。在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孩子们遇到问题寻求帮助时先给孩子打气,再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放手留时间让幼儿自己尝试。记得曾经有一个刚入园的孩子一到起床穿衣服的时候就哭泣,在老师的一再询问下才知道不会扣纽扣,老师告诉孩子“我们是已经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我们的小手很能干,能做很多很多的事,例如扣纽扣,来,老师陪你一起扣”。第一次纽扣洞没对齐,在老师的一再鼓励下,硬是对上一遍,二遍,直到对齐。孩子离园时兴高采烈的跟奶奶说“老师说,我真棒!一下子就学会了自己穿衣服”。老师为孩子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也培养独立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以及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拙能力。
二、多元互动,多途径促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为了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老师们利用多种方式来提高幼儿的兴趣,掌握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技巧。
1、创设环境,营造氛围。调动幼儿养成良好生活自理能力的积极性。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的发展是在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由此可见,环境的重要作用,我园老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营造更好的氛围。例如创设“我最能干”主题墙,将幼儿平时展现生活自理能力的照片张贴出来;创设“娃娃家”生活区,幼儿在区域里体现爸爸妈妈的角色,照顾幼儿,为娃娃穿脱衣服,系鞋带,梳头发;在盥洗间张贴“洗手六步曲”图片,幼儿可根据图片按步骤洗干净小手。
2、创编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儿歌、故事。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生活中的细节教师和幼儿一起创编富有童趣的儿歌、故事。让幼儿从儿歌、故事中得到启发。如在教幼儿如何刷牙以防蛀牙虫时,我们一起创编了音乐表演剧《疯狂的牙虫》,讲述牙虫大王带领着成批的牙虫士兵把一个爱吃零食,晚上不刷牙的小女孩的嘴当成它们的牙虫游乐场的故事。孩子们通过创编、表演、创编意识到刷牙的重要性。
3、掌握技巧,开展比赛。教师通过各类主题教学活动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让幼儿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儿要学会洗脸,才会愿意自己洗脸;要会系鞋带,才能自己系鞋带;要会整理玩具,才能整理玩具。也就是说,幼儿有了自理的意识,没有自理的方法,幼儿还是会一筹莫展。当幼儿学会一些生活自理能力后,教师可以适时的组织幼儿开展《穿衣比赛》《叠被子》等幼儿生活自理技能比赛,让幼儿从比赛中找到乐趣与成就感,巩固幼儿生活自理的技能,孩子们通过比赛也会更衷情于自身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4、注重差异,区别对待。每个幼儿之间肯定存在着差异,不同能力的幼儿,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要求肯定也要有所区别。平时可以以较高水平来要求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但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也不可强求,要因材施教,相应降低标准。例如:中一班有个幼儿确诊为发展迟缓,虽然年龄和班上的幼儿一样,但走路平衡能力很差,容易摔跤,身体和思想发展都比同龄的孩子迟缓一年。班上的孩子都会自己穿脱整理衣服,自己入厕擦屁股等,而对这个孩子来说相对较难。所以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他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只要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循序渐进的提高就是好的。
三、家园合作,齐心协力再促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经常有家长抱怨孩子只听老师的话,在幼儿园事事能干,自己穿衣脱鞋、吃饭、睡觉,回到家就啥也不做,要端着碗追着喂饭,晚上很晚不睡觉,早上怎么也叫不起床,就连上下楼梯走路都还要家长抱。前段时间,我园对家长也作了问卷调查。据统计,在认识上所有家长都希望培养幼儿独立自主人性,希望幼儿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在家庭中很少让幼儿做家务,家长承担了幼儿自身的很多任务。据统计,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方面家长的思想主要有以下误区:(1)幼儿年龄尚小,什么事都做不了,等他们长大了再做;(2)让孩子做事,搞的乱七八糟的,还要自己收拾,还不如自己动手做;(3)溺爱心理,自己小时候受过很多的苦,愿意把所有最好的一切给孩子,自然舍不得孩子伸手做事。种种原因和心理导致家园工作很多时候无法达到一致,幼儿自身也容易陷入矛盾的状态,在家事事有人做好,在幼儿园老师又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此下去,不仅无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容易让幼儿出现“两极化”。
针对此类情况,我园老师采用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利用家园联系栏、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关于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倡议书》,利用家访、微信、家长沙龙、主题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讲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及一些好的方法,告诉家长们:“当孩子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是孩子发展的机会来啦!”我们一定不要啥事一手包办,错失我们孩子的发展机会。就这样让家长逐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从而使家长能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只有家园一致共同培养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
四、体验成功,分享喜悦
让孩子从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上体验成功,成功的喜悦感能更好的推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们更加努力的动力。如何让幼儿体验成功呢?例如:当孩子自己穿好衣服后,给予孩子“你真棒”、“你真能干”的鼓励;也可以请在园在家都生活自理能力较高的幼儿担任班级“小班长”“小值日生”“小组长”等角色,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或者在幼儿自理能力比赛中表现优异的孩子给予适当的奖励,增加幼儿兴趣。当然,有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本身较差的更要多鼓励他们尝试,有进步也要给予鼓励和奖励。
总之,任何能力的提高、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通过长期不懈的坚持才能养成的。所以,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一场长期战。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也曾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教师和家长都应该相信我们孩子的能力,没有他们办不到的。可以说,孩子学会了自理,人生就成功了一半,就为以后进行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