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养好孩子的行为习惯都分为这几大部分: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常规习惯等等。而这些习惯要从幼儿的一点一滴所培养,如在家中帮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得家务,不剩饭,不挑食,不乱丢垃圾,玩完玩具自己放回原处,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穿鞋等等。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幼儿的自控能力较差,也是幼儿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一旦错过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幼儿也会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而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恰恰与家长息息相关。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要想培养好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与家长配合好。
要向幼儿明确说明你的“规则”
当幼儿要去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先树立你的规则。如在幼儿园上课时要安静坐好,做到不妨碍别人、看到老师叔叔阿姨要问好、在家有任何事情可以交流不允许乱发脾气。当然,你的这些“规则”都要在合理的情况下才可以利用。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当你承诺给幼儿的要求时首先你们要做到,如果做不到,幼儿的心里就会落空,而你下次在使用你的“规则”时,幼儿也不会遵守,反而会让幼儿对你的话产生怀疑,时间长了幼儿也会摸清楚你的性格,也会让幼儿更加不信任你。
当你向幼儿提出你的“规则”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要具体并且要明确,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比如,要求幼儿午睡不讲话。就要这样告诉幼儿:我们要做一个安静不讲话,好好睡觉的小朋友,也不要影响到其他小朋友休息哦;要求幼儿对人要有礼貌。就这样告诉幼儿:早上入园的时候要向老师、小朋友问声好;回家的时候要说声“再见”;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要专心,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要求幼儿讲卫生,我就说,我们要做个讲卫生的孩子,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要求幼儿午睡时脱下的衣服裤子叠好放在固定的地方。我就是:小朋友们的小衣服要叠整齐,看谁的小衣服最听话,最整齐;这样要求具体明确,幼儿才好照着去做。
禁止老年人的娇生惯养
在绝大多部分的家庭里都是爷爷奶奶看护幼儿,爸爸妈妈上班没有时间照顾幼儿,就把幼儿交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来照顾,可老人都是特别娇惯幼儿,幼儿高兴要什么就给什么,不高兴了要什么也是哄着买。老年人不会对幼儿的无理取闹说“不”,同时也要注意幼儿的“第一次”,当幼儿第一次哭着找你抱抱要买玩具等等,只要你如愿给他买了,肯定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也正是因为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开端,不但没能培养好孩子的行为习惯,反而会给以后的教育带来后患。
在我班里有一名小女生,爸爸妈妈在家本身就娇生惯养,每逢周六周天爷爷奶奶来了更是无法无天。刚来幼儿园的时候妈妈送去了不放心,每到中午就会偷偷看看孩子,现在孩子适应幼儿园了没有什么问题了,可每逢孩子感冒都吃不进药。有一次孩子感冒发烧不吃药,爷爷哄完奶奶哄,愣是不管用。爷爷就想方设法的让孩子吃药,想尽一切办法,孩子冬天要吃雪糕爷爷也给买。所以有些时候老人所谓的“疼爱”并不是真正的对孩子好,要适当的换一种方式去疼爱孩子。
多鼓励,也要多矫正幼儿细小的错误
根据幼儿的特点要采取不同的方式,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比如在课堂上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可以给幼儿一个暗示提醒一下;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走的很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再有一个实际的例子,我们班一个小朋友特别调皮,每当你不注意他的时候他就会越发的调皮,每当你鼓励他,让他帮助我们干活,当小班长带着小朋友的时候他就很听话,当幼儿受到教师鼓励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愉快,也会自觉地制止去那些不好的行为。
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培养起这些不良的细小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这些事情: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的时,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都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不能听任它发展下去。刚上小班的时候幼儿习惯较差,吃饭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也不断的增加,吃饭时讲话的现象也多起来,教师的提醒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调动幼儿的内在因素,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才能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纪律,于是“最佳餐桌”在我们班级产生了,怎样才能成为“最佳餐桌”呢?经过商量我们列出标准,即吃饭吃得认真,不讲话、吃得较快、不挑食,评出以后分别得到一颗小红花。教师也给全班幼儿提出要求,进步大的也可以荣获“最佳餐桌”的称号,进步的人多了,我们还可以办两个“最佳餐桌”。现在不在象以前那样处处让教师提醒,吃饭讲话、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等坏习惯减少了很多,吃饭不再成为孩子们的难题了
四、教师与家长多做榜样,以身作则
在日常的生活中多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幼儿,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生活中的一一滴所积累的,幼儿会学习家长的行为,跟着家长不好的习惯学习,也会导致孩子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在生活中,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去引导孩子,也要多加耐心,让幼儿逐渐有更好的行为习惯,家长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并及时对幼儿的表现作出赞扬,对幼儿不好的行为习惯也要多加帮助。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最直接模仿的对象是家长、老师,对于老师的言谈举止,一举一动幼儿观察的很细。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令”,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说的就是“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是对我们老师的自身要求较高了。因此,我们要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是要求孩子们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须要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也不能违规,一旦违规了,老师也要勇于在幼儿面前承认错误。记得有一次孩子们排队在洗手,我盛完饭直接插孩子的队洗手,过后其中一位孩子小声的说:“老师也不排队洗手”。当时我仔细想了一想,自己也是做的不对,应该排在孩子的后面洗手,我就对孩子承认了错误,并与孩子说好了以后我们互相监督。在家里家长也要起到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有时候孩子就会说我妈妈就是怎么怎么样的。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跟家长都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五、做好家园共育
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朋友们只要在孩子的教育目标上与老师达成共识,积极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主动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对孩子的教育已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现在这个时代,孩子是家长手里的掌中宝,孩子在幼儿园犯错误老师说不得,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受委屈,不让与别的小朋友玩;也不让孩子接受熟人给的零食;有的家长看到自家孩子在幼儿园受一点小委屈,就教给孩子说“他要是打你,你就打他”这样一句让家长出气话,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形成不会忍让的性格。这些家长的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是背道而驰的,会使幼儿园的教育大打折扣。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朋友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让自己的不良行为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就会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离不开老师与幼儿园里的教育,但更离不开幼儿家庭的影响。总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老师携手促使孩子健康、快乐、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