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社会的独生子女居多,每个孩子都是家人掌中宝,都在“蜜罐”中长大,家里人无条件的给予满足,而养成了幼儿出现霸道、骄横、不讲道理的性格。常常出现的就是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的现象,而往往这种现象就被成人误解为“自私”的行为。作为幼教成员,我们应该找出办法,积极与家长配合来帮助幼儿学会与人分享,消退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幼儿 意义 榜样 分享
一、分享对幼儿的意义
年龄小的幼儿没有办法理解分享的意思,而现实生活常出现有一些小朋友把玩具死死抱胸前不愿意给别人玩,有好吃的东西不愿意跟其他人分享。这些行为常常让家人感到很懊恼,甚至会批评幼儿,:“怎么能这样?快把东西让给别人玩一玩,人家又不会拿走你的东西,你这样我下次就不买给你了。”当孩子听到后的反应肯定就是大哭。发自内心想一想这真的是孩子的错吗?其实对于一个三岁之前的孩子来说,由于认知心理发展处于“自我为中心”的中心阶段,因此,孩子们还不懂得分享的概念。大人对于孩子这样占有欲,也不需要有过多的紧张,因为这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阶段,说明孩子已经长大了,开始有“自我意识”了,我们要做的不是给幼儿讲大道理,而是如何通过分享行为去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我是一个托班的教师,班上也常常出现争抢玩具的现象,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的玩具发生争吵;或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不玩也不愿意给其他幼儿玩。其实我也有过懊恼,后来我明白这属于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只好想出办法来,让他们明白分享的意义。班上的浩浩自我中心意识较强,父母平时上班,也很少有时间管他,最近发现他的占有欲特别的强,常常与小朋友应争抢玩具发生冲突。班上的小朋友都不愿意亲近他。孩子出现这种情况,老师也在想办法解决,一天大家吃下午茶,把苹果切好后,我把浩浩叫到身边,对他说:“浩浩,你看,苹果看上去好像很甜啊。你愿意把它拿下去分给下面的小朋友吃吗?我们一起来分享这美味的苹果好不好?你愿意把东西给小朋友分享的话,他们都会很高兴的。”浩浩起初好像不是很愿意,后来慢慢地他愿意把苹果拿下去给小朋友吃,而且小朋友还连忙对他说谢谢,浩浩也很高兴。慢慢浩浩也开始明白东西并不是只能自己拥有,也可以大家一起分享。在这之后,浩浩与小朋友一起争抢玩具的次数慢慢越来越少了,我们也感到很欣慰。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
(一)独占
年龄越小的幼儿东西没有“你的”、“我的”“我们的”分法,他开始掌握“所有权”,所以喜欢“独占、专横、霸道”,这些行为常常在很多幼儿身上发现的共同点,在他们眼里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必须纳为己有。一次班上的区域,活动,峰峰和其他小朋友玩过家家的游戏,可可去他的家里做客,可可拿起玩具熊玩,他立马紧紧抱住玩具熊说:“是我的。我不给;您不能拿。”说完抱着玩具熊跑开了。这正是他独占,不愿与人分享的表现。他只需要别人满足他所有的要求,却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二)独享
现在大多数是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大人眼里,尤其是爷爷奶奶,总觉得孩子小,应该让着他,只要孩子高兴就行。却不知这种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发展是不好的。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总会遇到有孩子因为玩具分配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甚至动手打人,试图通过“武力“来宣誓自己的所有权。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大部分孩子觉得这个玩具是我先拿到的,所以它就是我的,别人不能够拿走,基本都是“唯我独享”的表现。这正是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思想的体现,这些思想及行为的产生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性认知和发展,以及心理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作为成人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懂得分享、懂得谦让、懂得体谅他人。
三、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一)教师设立分享日,帮助幼儿学会分享
老师根据班级的情况在一周中设立一个专门的分享日。比如,”玩具分享日”或“图书分享日”,让幼儿在这一天将自己喜爱的玩具或书本带来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在这一天分享时,也可以请朋友轮流给大家介绍自己带来的玩具或书本,这时孩子们能够体会到分享给大家带来的乐趣。当时教师在设立分享日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的,主要的也是要围绕幼儿兴趣点去开展。这样才能够让幼儿更快的从中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二)角色扮演,体验分享乐趣
在很多的故事中都有体现分享意识的,例如:《孔融让梨》、《金色的房子》,又例如一些歌曲,如《排排坐,分果果》等等。这些充分体现出有关分享的故事或歌曲。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故事表演的形式,更形象生动有趣的让幼儿了解到分享的乐趣。
(三)教师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
“成人就是幼儿学习的一面镜子。”幼儿对外界的认知最初也起源于成人,大人做出什么样子,幼儿就会模仿。有的时候不能够光靠说,言传大于身教。如:我会从家里带来一些零食、或带来一些玩具、图书回来给幼儿一同分享而且告诉他们:“小朋友,今天老师拿来东西与你们一起分享,我觉得很高兴呀!”这种行为渐渐的潜移默化的让幼儿明白到分享的快乐,同时也慢慢学会去分享。
(四)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而分享行为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在幼儿园里,对于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家园配合。平时我们在平时我们要留心观察幼儿在园的分享行为意识,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每月的成长档案、电访、约谈等形式向家长反馈,这样让家长直接了当感受到自己孩子的成长变化,这样能够激发家长不断的去丰富自己的育儿知识,并且也愿意接收教师传达的理念。因此我们可以共同根据幼儿的特点,制定一个使其在分享意识中得到进步的策略。让幼儿通过不同的分享形式潜移默化的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让我们带着一颗真诚的、博爱、广识的心,对我们的幼教事业做出承诺,在新时代里不断的探索,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吕华,林静.幼儿分享行为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3、《幼教园地》——2012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