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在泥塑活动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总期待孩子会有不俗的表现,对任何事物会有所创新,殊不知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从小抓起,并不失时机地抓住幼儿身心成长的有利时机,对其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幼儿园中班的孩子活泼好动、善于自我表现,同时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已开始发展,小肌肉群也日趋完善。而泥塑活动对培养幼儿技能技巧、提高幼儿素质,开发幼儿智力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能满足幼儿喜欢玩泥的天性,因此,在泥塑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是可行的。
一、幼儿创新意识的意义
在我们开展幼儿民间泥塑活动的过程中,有时为了迎合成人的审美标准,我们往往并没有真正遵循幼儿的意愿去实施创作,这是和儿童发展规律背道而行的。齐白石先生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尖锐地指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害处。而我们到底希望看到的是造型迥异而富有个性的故事作品还是造型精致而如出一辙的仿制品?我果断地选择了前者,那如何能在泥塑活动中推陈出新,让每位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指导幼儿泥塑时要发挥其自主性而不是模仿性,将幼儿在泥塑活动中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在开展泥塑活动过程中我们尝试启发和诱导,发挥我们循循善诱的才能,希望我们的孩子手里出来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富有个性的、只属于幼儿自己的故事作品。
二、幼儿创新意识的成长
1、创新在幼儿浓厚的泥塑兴趣中孕育
在泥塑活动《桌椅》中当我问孩子们:“小椅子是什么样子时?”整个教室居然一点声音都没有,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平时很常见的椅子,难道孩子们真的不知道它长什么样吗?肯定不会,于是我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面临的问题,没有回音可能处于两种可能:孩子们不知道怎么用语言表达小椅子的构造;还有就是孩子根本对没有表情没有生气的桌椅不感兴趣。于是,我适时出示了桌椅图片,并告诉孩子这是老师自己设计的椅子,孩子似乎对特殊花纹靠背的椅子非常感兴趣,开始有了关注,我趁机对孩子发出邀请,请孩子们做设计师,设计出最特别最漂亮的小椅子,这次,孩子们果然来了兴致,他们时而思考,时而动手泥塑,不一会,各种令人称奇的变形金刚椅子、水果椅子诞生了,我不得不佩服孩子惊人的想象力。
孩子的情感往往是最为纯粹而最为丰富的,他们一旦对自己关注的东西付出了情感,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他们会全情投入,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揣摩孩子的内心,挖掘他们心里最为珍贵的兴趣点,使孩子的学习创作变被动为主动,在孩子感兴趣的基础上他们创新的思维也会随之瞬间被激发,这样的作品才是生动的,才是有生气的,才是真正的孩子的作品。
2、创新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产生
在泥塑活动中我们坚持创设宽松、愉快的情境让孩子们主动充当角色,让他们尽情尽兴地玩,在玩中学,在玩中悟,为他们提供一个活动和休息的自由空间。孩子们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必然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创作出有新意、自由的美术作品来,使创造性思维得到自由伸展和尽情发挥。
(1)为幼儿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
泥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幼儿泥塑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在泥塑活动中需要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因此,在泥塑教学中我们还应注重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表现自己的体验,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放手让幼儿去想象和创造,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泥塑活动《秋天的果树》中我把游戏秋游作为活动的导入部分,当幼儿置身于已经布置好的美丽果树林情景中,我适时将提前录好的果农的声音播放,孩子们一下来了兴致,对果农伯伯想要什么样的果树产生了好奇,妞妞说:“秋天到了,小树叶变黄了,应该有黄黄的梨子。”帆帆说:“橘子酸酸甜甜的,果农伯伯肯定喜欢吃橘子,应该送一棵橘子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开始动手制作起不同的果树。
孩子们对听故事、编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让孩子们在故事中展开想象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他们往往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泥塑活动中去,当他们把自己动手制作的果树种到了“果农伯伯”的果园里时,当他们看到“果农伯伯”露出的感激的笑脸时,他们为自己的想法而骄傲,为自己的作品而骄傲。
(2)为幼儿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幼儿的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是平时感受一切美的事物的沉淀,在泥塑活动后,当大量的栩栩如生的幼儿作品不断涌现的时候,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幼儿相互欣赏,相互学习,让幼儿积累更多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才能得到提升,泥塑创造力才能得到扩展。
如泥塑《秋天里的菊花》活动后,我们用泡沫板做成小栅栏围成了教室里的后花园,朵朵菊花竞相开放,孩子们一有空就会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逛逛后花园,品赏这些曾经出自自己手中的菊花;泥塑《摇摇摆摆的小企鹅》活动后,我们用白色的创意粘土在泡沫板上堆出了座座雪山,让孩子们的小企鹅回归了自己的家,孩子们一定会抽空抱抱自己“南极”的好伙伴;泥塑《螃蟹》活动后,我们把废旧的蛋糕盒装饰成了碧波荡漾的池塘,让孩子们亲自送螃蟹回家,但孩子们每天不忘到“池塘”里聊聊哪只才是最快乐的小螃蟹。
被展示出来的作品,幼儿通过每天的看一看,摸一摸,聊一聊发现,原来菊花也可以有那么多的色彩,笨重的小企鹅也可以跳舞,霸气的螃蟹也可以有着俏皮的眼睛。孩子们的视野开阔了,创造力被激活了,相信他们会在下一次的泥塑活动中有更出色的发挥。
3、创新在细致、敏锐的观察中茁壮成长
泥塑作品是占据空间的,是立体的,泥塑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部分的创作都与细致敏锐的观察息息相关,如果幼儿在平时能养成更细致敏锐的观察习惯,那么更多事物的细节部分、美的部分就在幼儿的大脑里生根发芽,这为幼儿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触角。
在《机灵的老鼠》活动中,一向心灵手巧的李悦欣小朋友这下可犯了难,她反复地调整着自己手中老鼠头的形状,结果还是把它揉在了一起再次重来,当第三个老鼠头制作还不满意的时候,她显然显得有些不耐烦了,似乎要放弃了制作这只让她头疼的小老鼠。于是我赶紧引导她停下创作,再仔细看看图片上各种老鼠的样子,突然她大声喊道:“老鼠小时候跟我小时候一样,脸都是圆圆的。”她马上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动作娴熟地制作了一个圆圆的老鼠头,我耐心地等了下去,不一会,一只可爱的小老鼠诞生了。
老鼠的制作其实是各种形体和制作方法的组合,尤其是头部的锥形结构对孩子有难度,孩子对于揉、搓的技能还不是十分娴熟。但李悦欣小朋友的小老鼠就对动手能力稍弱的幼儿来说难度降低了,而且形象新颖可爱。我想,这正是基于孩子在细致的观察中触发了创作的灵感,才会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个性十足的小老鼠。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幻想家,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背后却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创新的潜力,这种创新的潜力需要我们细心的呵护并科学地开采,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工作中找寻更多更好更适合孩子的激发创新的方法,需要我们时刻心怀创新意识,总之,学会感悟生活是基础,训练创新思维是重点,让孩子的创新意识在我们的努力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出版社2002年版。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3、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
4、 ://.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JYY200812030.htm,《幼儿园“情境融合式”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葛菊芬、崔瑞女奉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