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教育在不断改革,学前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各阶层对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教师的压力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显现出来。而幼儿教师所要面对的是身心处在发展中的幼儿,教师的心理会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有益于教师本身的同时也有益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压力加重、家长的期望愈来愈高、教育内容愈加丰富等多种因素影响,幼儿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她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
与其他阶段相比,幼儿期是身心发展相对较快的阶段之一,此阶段幼儿受外界影响较为深远。如果教师情绪不稳可能导致幼儿焦虑、易怒;如果行为冲动则可能直接影响幼儿潜在的行为模式;如果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问题则会对幼儿道德的发展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换而言之,幼儿教师良好的心理才能有助于幼儿成长。并且《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应当贯彻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应当切实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所以,幼儿教师在提高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还应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幼儿成长的主要场所之一就是幼儿园,幼儿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幼儿的成长。
幼儿教师是幼儿成长途中重要的引路人,会给幼儿的一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在这个引导过程中,幼儿教师本身心理健康才能最大程度的让幼儿健康成长。无论是幼儿园还是社会各界都应重视其心理健康,从各方面保证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幼儿的成长打开健康的通道。
一、幼儿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我
幼儿教师作为教师行列中较为特殊的一类,肩负着重大的启蒙任务、习惯养成重担等,她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为幼儿掌好舵,带好方向。首先,幼儿教师要理解幼教职业,始终坚信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有着神圣使命的任务。现在大部分幼儿教师将她们的工作当成是挣钱的途径,只关注工资待遇方面,忽略了幼儿的健康成长也需要关注。教师要为幼儿的未来负责,在他们懵懂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引导。其次,在正确信念的基础上,教师要关爱幼儿,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疼爱,毕竟他们还是弱势群体,需要被保护。相信在幼儿成长的路上,教师自身也会成长。最后,幼儿教师要热爱幼教事业,为之奋斗,认真负责,秉承一颗奉献的心为未来的人才服务,与他们合作成长。
幼儿园是一个人际关系复杂的大家庭,家庭成员有幼儿及其家长,还有领导和同事。幼儿教师处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为了和谐相处,就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幼儿相处,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做他们的朋友。与同事相处,要真诚相待,因为这会影响工作时的心理状态与性格。与同事如果交往愉快,获得愉悦的心情,工作积极性提高。反之,如果交往不愉快,就会影响教师的心情,感到失落,人变得孤僻。与领导相处,要坦然处之,要踏实勤奋,因为尽心尽责的工作是领导最希望的看到的。与家长相处,要有技巧,懂得交流。因为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可能会存在争议,家长有时会不支持教师的做法。因此,幼儿教师也要与家长沟通,让他们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孩子。幼儿教师处理好与这些家庭成员的关系,建立友好人际关系,自然而然工作积极性提高,心情也会变得愉悦。
解决幼儿教师心理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幼儿教师自身出发,掌握心理调试的方法。常见的心理调试的方法有:宣泄法,用适合自己的的方法将情绪宣泄出去,比如找别人倾诉,或者通过跑步、唱歌、呐喊等方式进行宣泄;转移法,人都会有消极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找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化消极为积极;替代法,人在自身的需要无法满足时,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善于进行变通,用可实现的的目标代替原来的,使可实现的目标实现,将消极情绪有效转化为积极情绪,获得满足。
二、学校完善管理机制,以人为本,科学管理
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中最主要的是工作压力。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班级人数较多,虽然幼儿园每班人数有明确限制,但实际情况却是人数超标,给教师的工作带来负担。二是教师工作量大,教师每天要管理幼儿一日常规活动,负责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还要备教案,制作上课要用的教具、玩具,空闲时间还要设计游戏、写记录,抽时间去参加园内的会议等,工作内容庞大、复杂,教师很多业余时间都被占用,让教师的负担加重。但是在实际中,有些工作只是在走形式,为了应付检查,其作用适得其反,让教师压力增大。因此,作为园长,应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合理安排工作强度。
营造和谐轻松的环境,为幼儿教师提供心理乐园。幼儿园管理者要注重工作环境的建设,建立和谐、放松的环境,让教师在无压力的环境中尽情发挥自己,让创造性思维开拓发展。在建设幼儿园的过程中,可以民主性的参与,共同为幼儿园努力,提高工作积极性,合作学习,共同发展。幼儿园还应开展一些开放性的活动,让教师能够参与其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每位教师都有强烈的归属感。
在目前的各类培训活动中,往往重视的是业务能力的培训,忽视了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在幼儿园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教师有效调整自己的状态。幼儿园要时常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最大限度的扩散心理知识,避免心理问题产生。幼儿园还可以为教师专门设立一个心理发泄墙,将自己的情绪写在墙上,实时掌控教师的心理状况。同时,幼儿园也可培训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者联系有关专家,及时有效的疏导幼儿教师的心理。
三、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应该理解支持幼儿教师,尊重幼师职业。社会可以通过制定政策、组织群众体验幼师工作、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等方法,从各方面入手,让社会大众充分认识幼儿老师,认识学前教育,从心里认同幼师的工作,缓解她们的压力。幼儿教师的地位是由群众评定的,只有做好群众的宣传工作,让他们深入了解幼儿教师工作的性质与内容,他们才能体会到幼儿教师的辛苦,真正理解幼儿教师,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进而提高工资待遇,解决幼儿教师的生活需求,让她们能够好好工作。
社会在加强尊重教师,理解教育的基础上加大支持力度。有关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从上层开始普及,让社会大众意识到国家政府是重视幼儿教师并支持幼教工作的。这样的政策驱使下,群众会下意识觉得国家政府重视了,那幼儿教师应该也是教师队伍中重要的一员,自然而然也会尊重幼儿教师,支持幼儿教师的工作。加强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支持力度,幼儿教师是社会群体中的一个,她们的职业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幼儿教师能够得到社会的支持,其工作压力就会缓解,能够有效教学。
四、结束语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关乎未来人才的心理发展方向。其心理健康既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又受自身状态的干扰。为了让幼儿健康成长,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状态,了解她们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幼儿教师的实际需要,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氛围。还要从教师本身出发,加强对她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幼儿教师掌握调节心理的方法,用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引导幼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