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时期一种十分常见的不良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负面的、不健康的行为,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这些幼儿问题行为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幼儿的成长发育,影响幼儿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日常生活中,攻击是幼儿之间一种较常见的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攻击性行为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幼儿的攻击行为会阻碍幼儿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常常会造成人际矛盾、冲突甚至伤亡等,阻碍儿童的个性及社会性的发展,影响着幼儿自身健康地成长,影响着幼儿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影响着与幼儿接触人群的情绪情感及他人的人身安全,同时也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着密切关系。攻击行为作为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解决好幼儿的攻击行为,对幼儿、幼儿家庭、园所及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一、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
由于幼儿是一个特殊群体,其是非判断能力不足,并且认知不完整,对一件事情缺乏自己的判断能力,遇到事情不知该如何处理,就会用手脚来解决。家长对幼儿的智能训练,能够让幼儿正确地认知他人的攻击性行为,从而减少当幼儿受到攻击行为后,报复性地攻击他人。同时可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教给幼儿一些常见事情温和的处理方法,引导幼儿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注重培养幼儿遇事不急躁,不冲动的性格,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以及正确的人际冲突解决方法,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因此,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尽可能地完善幼儿的认知系统。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培养幼儿良好品质的重要条件。家庭成员应加强自身修养,采用平和的方式和态度去解决矛盾,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进而营造一个温馨快乐和谐的家庭生活氛围。同时,家长平时应多留意幼儿的玩具以及图书等物品,避免幼儿接触具有攻击性行为隐患的图书,影视作品以及玩具等,尽心尽力为幼儿筛选出正能量的物品与玩具图书等,使幼儿远离污染源,从而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创造良好的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活动空间过于狭小,极易引发幼儿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因此幼儿园应保证园所及班级中幼儿数量的合理性,为幼儿创设宽敞的学习与活动环境,使得每个幼儿活动的空间充足,不会受到干扰,幼儿有了足够的活动空间,就会减少摩擦和碰撞引发的冲突和攻击性行为。
游戏材料的缺失极易引发幼儿发生争抢行为,幼儿会争抢少量的、仅有的玩具或者食物,进而引发冲突。因此,园所在幼儿游戏时,为幼儿准备数量充足的游戏材料和种类较多的玩具,让幼儿能够有选择的余地,尤其是新玩具,更要保证让尽可能多的幼儿得到玩耍的机会,促进幼儿与幼儿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达到“和平共处”,这样可以减少幼儿因争抢玩具或游戏材料而引发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
幼儿园要对幼儿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接触到的书籍和玩具进行高度筛选,将具有攻击性的玩具和操作材料剔除出去,为幼儿挑选出科学的、有益健康的玩具和书籍,使得幼儿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从而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的一日活动时间如果被很好地安排,幼儿不愉快的心情会得到及时的调节与发泄,幼儿不会被不愉快的心情所影响,而是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会有效抑制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频率。
四、创造条件让幼儿体验成功
当幼儿专心地做某一件事情在中途遭遇阻碍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因此,创造让幼儿能够体验到成就感的环境,可以大大降低幼儿的挫败感和遇到挫折时产生的消极情绪,这样会大大降低幼儿因遇挫而造成情绪低落,产生攻击性行为的频率。另外,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有爱而温馨环境,让幼儿切身感受到来自他人满满的爱,让幼儿体会到自己是被他人深深地爱着,这样幼儿的安全感会得到深深地巩固,进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五、引导幼儿掌握合理的宣泄方法
合理地宣泄是指在不故意破坏他人的身体、心理及物品的前提下,运用被社会道德和社会规范允许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因此,家长和教师要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幼儿运用合理的、正确的方式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发泄出来,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宣泄。比如在合适的时间和场合可以教幼儿使用语言说出来,参加大量的运动如奔跑,大哭一场或打击沙袋等的方法来排解自己的不愉快情绪等等。
如果这时幼儿正在发脾气,首要的是先帮助幼儿宣泄他的不满,帮助他减轻压力。与此同时,家长要注意的是注意把握理性的原则,不能单纯为了解决幼儿的哭闹和烦躁情绪而不顾原则地答应幼儿提出的一切条件。其次,当幼儿的不良情绪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后,成人要帮助幼儿理性地分析,让幼儿在平静的心态中能够理性地看待自己的错误,从而进行反省。另外,当幼儿犯错时,家长却把责任都归在他人的身上,这样的行为会让幼儿对自己的错误不反省,每次犯错后都会使幼儿认为错不在自己,从而让幼儿养成推卸错误的不良习惯。同时,家长和教师在必要时可以利用在幼儿遇到困难时,用当下的困难对幼儿开展教育,并且对幼儿进行引导,使得幼儿能以积极良好的心态直面挫折。
在幼儿发生攻击性的行为后,家长及教育者要对幼儿的错误行为进行客观地评价和纠正,可以给幼儿讲类似的故事,通过故事引导的方式使幼儿明白自己错误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使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避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六、结束语
家长和教师应学会控制情绪,多方面引导,少批评挖苦。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一定要学会自我情绪管理,情绪切莫激动,运用理性头脑来帮助幼儿解决冲突及矛盾,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帮助幼儿分析事情,也适时地给幼儿一些意见及建议,让幼儿以后学会自己正确处理和同伴的冲突及矛盾。利用故事,利用谈话等多样方法从多方面引导幼儿,从而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另外,教师和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多促进幼儿和他的同伴交流。由于幼儿之间存在较多的误解与摩擦,因此,家长和教师要促进幼儿与他的同伴进行交流与互动,让幼儿和幼儿之间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摩擦。很多时候,幼儿之所以会出现攻击性行为,仅仅是由于幼儿想要获取自身想要的某种物品,想要独自占有,缺少和周围自己的小伙伴的日常接触与交流,幼儿和自己同伴交流的机会多了,相互了解后成为彼此的好朋友后,当幼儿再次遇到想要玩别人的玩具时,幼儿自己可以进行调节,会采取和小伙伴互换彼此的玩具或者幼儿进行商量等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利用暴力等的手段来解决。
最后,家长和教师要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促进幼儿学习。并给幼儿讲明他们的攻击行为会使别人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