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139
浅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问题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而幼儿问题行为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客观存在,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给他人和整个班级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发展,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历来为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研究所重视,作为幼教工作者要重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认真查找原因,并想办法加以纠正。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产生原因 纠正对策
攻击性行为对于任何一位老师来说都不是陌生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年龄越小的幼儿攻击性行为越强,它是一种消极的问题行为,攻击性定义旨在任何有目的地伤害他人(或其它生物)的行为,而被伤害者则试图回避这种行为。它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同龄小朋友会对其拒绝态度,一般会说:“我不爱跟他玩,因为他老是打人”。“我不喜欢××。因为他欺负别人,把人家弄哭了。”还有的常常导致受其欺负的幼儿产生心里恐惧,甚至不愿上幼儿园,使得老师和家长的工作都很难做,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常常惹事生非,影响正常的生活和教学秩序,老师对这样的幼儿也很反感,这样不仅会对他人和集体造成伤害,而且对其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是很不利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要重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了解攻击性行为的特点,认真查找原因,并想办法加以纠正。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和同伴游戏,同时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但由于年龄小,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的经验,为了争夺自己喜欢的物品发生矛盾,这样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