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
抑制金属蛋白酶主要是指通过机体蛋白酶的调节从而使其达到调节免疫功能、逆转肿瘤耐药细胞株、增强治疗敏感型等的一系列功能反应,具体分为以下3点进行阐述
(1)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限制肿瘤细胞增殖。通过改变宿主对肿瘤的生物反应、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来加强宿主的对肿瘤的免疫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肿瘤免疫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和杀灭肿瘤细胞,途径是激发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来达到。通过灌胃途径给予乳腺癌移植瘤裸鼠模型七叶一枝花醇提物,结果提示醇提物处理的荷瘤裸鼠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免疫应答较阴性对照组增强。提取物灌胃治疗后还可提高小鼠血清中NK细胞的活性。此外,重楼皂苷Ⅱ实现免疫调节作用还可通过促进植物血球凝集素诱导的人外周全血细胞増殖而实现。
(2)逆转肿瘤耐药
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是指肿瘤细胞对一种抗肿瘤药物出现耐药的同时,对其他结构各异、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肿瘤药物亦产生交叉耐药现象。肿瘤耐药是影响肿瘤化疗疗效的问题之一。七叶一枝花中的重楼皂苷Ⅰ、Ⅶ已证实可逆转乳腺癌的耐药性,其途径可能是通过阻滞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
(3)增强放疗敏感性
放射治疗是对恶性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七叶一枝花的研究表明,其活性成分皂苷Ⅰ作用于胰腺癌通过促进调亡,对鼻咽癌细胞和肺腺癌细胞均具有体外放疗增敏效果。
2、抑制血管生成
肿瘤是存在血管生成依赖性的,从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从可切断肿瘤细胞的营养供给和转移。抗血管生成是临床中治疗肿瘤的方法之一。新生血管可以为肿瘤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和氧,为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和转移提供物质基础,所以抑制肿瘤组织中新生血管的形成可以抑制其生长及转移。研究发现经醇提物作用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可出现变圆、漂浮、数量减少等表现。七叶一枝花醇提物对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明显减少新生血管的数目。
可见,七叶一枝花醇提物在体外能有效抑制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内皮 细胞的增殖 、迁移及管腔形成有关。胡静等用重楼醇提物对肝癌H22荷瘤小鼠进行灌胃治疗,l0天后处死小鼠,观测移植瘤微血管的密度,发现中、高剂量重楼醇提物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组织微血管的密度,提示其有抗血管生成的作用。
五、展望未来
中药七叶一枝花及其有效成分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长、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等机制发挥抗肿瘤的作用。随着对七叶一枝花抗肿瘤实验研究的深入开展,其抗肿瘤作用机制日益清晰,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七叶一枝花在抗肿瘤方面确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具有很好的潜力,尽管在抗肿瘤作用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有些作用机制还是不能完全肯定,还需进一步的研究验证。随着分子肿瘤学、分子药理学的飞速发展,大规模快速筛选、组合化学、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抗恶性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当今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发展战略有以下特点:以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为主攻对象;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成分;针对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寻找新的分子作用靶点(酶、受体、基因);大规模 快速筛选:新技术的导入和应用,如组合化学、结构生物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基因工程、DNA芯片、药物基因组学等。抗恶性肿瘤药物正从传统、单一细胞毒性药物向针对机制、多环节作用的新型抗恶性肿瘤药物发展。
总之,恶性肿瘤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近50年来,抗恶性肿瘤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尤其是使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但仍有部分患者对治疗无反应或者耐药而导致治疗失败,因此,研制开发新型的抗恶性肿瘤药物仍然是人类所必须面对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俞月萍.张琦.药理学.浙江省“十一五”重点建设教材.出版社.
[2]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3] 王国强.《全国中草药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2月
[4] 李涛.重楼总皂苷抗肿瘤机制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5] 李晞,王继红,亚雄.重楼提取液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0,23(6):619-622;632
[6] 李钦.药用植物学.全国普通高等专科教育药学类规划教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7] 王强.徐国钧.中药七叶一枝花对细胞毒活性研究.中草药.1987.18(11);526
[8] 江皓,赵鹏军.重楼皂苷I通过PI3K途径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的研究[J].肿瘤 学杂志,2014,20(2):127-130
[9]胡静.钱晓萍.等.重楼醇提物抗鼠H22移植瘤血管生成的体内实验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 2010,18(10):1886-1889.
[10]李春江.重楼皂苷抗乳腺癌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七叶一枝花寒性中药的抗肿瘤研究进展(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