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励志教育也精彩
霞浦一中 郑金凤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让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好的展示平台。励志教育也推到了课堂教育的前沿上。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一种奋发图强的动力;是一种勇于面对未来挑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通过这种教育,在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而且还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励志教育
屈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教二十多年,我不断地在求索,力求找到一种适合当代学生的教学方法。众所周知,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当之无愧的先行军;古往今来,寓德于教,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日新月异,教育阵线上经历了风风雨雨,也偿试了多种教学法。比如情景教学法,张思中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时至今日,一股春风,把新课程理念吹到了课堂上。它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它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它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它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它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要想成功地实施这一理念,励志教育也推到了课堂教育的前沿上。励志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人无积极的行为,万事皆休;励志是一种奋发图强的动力,人无动力不发;励志是一种勇于面对未来挑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励志是一种时代的精神,时代精神在于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展。中国一直都被视为文明古国,它曾经在发明和创造上走在世界的前列,被世人传诵。这就是一种励志精神的诠释。在课堂上,我们必须让励志精神继续传递。
而今,在课堂上,我们有理由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励志教育也是主打教育,它在课堂上演绎着,精彩地放着光芒。理由有三:
其一是当代学生长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多数是长辈的小太阳,他们追求享受,在父母的庇护下“茁壮成长”,怕吃苦,图快乐,无经历艰难困苦。谈理想—只是空谈,无实际行为;说未来—太遥远,不关心。一旦有困难,就难于招架,无还手之力。在业余时间,不是谈学习,谈探索,谈奉献,谈成功与失败,而是比名牌,上网吧,煲电话粥,听MP3。没了斗志,没了精神气。没有动力。曾听一学生在老师要求他背好单词时,他回答说,那不是背死了,活着有什么意义?作为教学战线上的老师们能无动于衷吗?诚然,励志教育就摆在了日程上来。
其二是从新课程理念来看,在教学领域,在课堂上,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努力、学会拼搏、学会创业、学会各种本领、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可持续发展、学会面对成功与失败。所有这些都是新课程理念所挖掘出来的精髓。而成功做成这些都要经历磨练。也就是我们的励志精神所在。也许我们有些老师天真地认为,只要我们在课堂上授业解惑,我们的学生就能成为知识和命运的主宰;也许我们仍然幻想地思索,只要我们在课堂上勤加练习,我们的学生就能成为语言上的专家。不谈论做人,不谈论奉献,不谈论如何面对成功与失败。成功当然皆大欢喜,万一失败呢?有没有勇气东山再起?显然,励志教育志在必行。
其三是从新课程的目标结构和课程内容来看,高中学生要学完高中三年之后,通过学习语言技巧(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学习策略(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情感态度(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所得水准必须达到九级。如果不从时间上合理安排和精神上鼓励,如果在课堂上不灌输一种励志精神,学生要达到课程上达到的目标,那就难上加难了。
以上理由之后,我们还有社会问题和家长问题需要探讨。探讨问题一:有家长因孩子不用功学习,穷途末路之际,美其名日:快乐学习。言外之意是让孩子想学就学,想玩就玩。长此以往,如何去面对不断发生的社会变化,如何去面对未来的挑战?既想玩又想有所得,真可谓鱼和熊掌都想兼得,可能吗?探讨问题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的成长需要雨露的滋润,也需要风雨的考验。数的积累,质的飞跃。不是一日之功;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寒。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探讨问题三:社会如何关注和关心青少年。教育是个大课题,需要所有人都必须关注和关心课题。网络游戏扑天盖地,怎能让学生个个出污泥而不染?
有了问题,就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出举措。当教师的任重而道远。举措一:
一、认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
1.体现“三维教学目标”
即“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 也就是要“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并重。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去设计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又要牢固树立“过程观”,也就是树立新的学习质量观、新的教学质量观,要精心准备能突出学生体验性特点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从中受益。
2.备课时要注意避免“四重四轻”的现象
在教学目标上重知识,轻能力和德育;在教学设计上重教法轻学法;重统一、轻差异和分层。在教学安排上,重教学,轻训练。现在在教学上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而多媒体的主要缺点在于老师己经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内容和步骤。在一堂课中老师只要在四十五分钟内把知识教授完毕就万事大吉了。没来得及回味学生的吸收和感受。教师的每个教学策略,考虑得过多的是自己怎样教,忽视了学生怎样学;过多地以教师自己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进程。
3.在上课时启动多种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发现法,任务型教学等都有他们独到之处。可采众家之长。比如发现法:它可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创设特定问题的情境;寻找问题的解答;对争论和证明作总结,得出共同的结论。其实这种方法与任务型教学法有同工异曲之处。采用这些方法的目的,在于尽量地发展学生认识的可能性,发展他们对掌握知识的探讨和创造精神。新课程理念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好课的标准⑴ 课堂教学生活化;⑵ 学生学习的主动化;⑶ 师生互动有效化;⑷ 学科教学整合化;⑸ 教学过程动态化;⑹ 教学内容结构化;⑺ 教学策略综合化;⑻ 教学资源优化;⑼ 教学对象个别化⑽教学评价多样化。
举措二:
新课程理念下的励志教育也精彩(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