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之花在作文中盛开由近两年的广州一模与高考作文题所想到的
近两年的广州 “一模”与高考作文题情形:
2009年的广州“一模”的作文题:请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能写成诗歌)。可论述你的观点,可叙述你的故事,可叙发你的情感。
2009年广东省的高考作文题: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题目,自定写法,不少于800字。
2010年的广州“一模”的作文题:我们常常听到“为你好”的声音。父母对孩子说“为你好”,朋友对朋友说“为你好”,单位对员工说“为你好”,政府对民众说“为你好”……一句“为你好”,可以引发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为你好”的看法,或叙述生活中与这句话有关的故事。
2010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诚然,一句带有公理性的话“一叶落知天下秋”后面打上“?”,对“常识”的 “易知而难行”“推陈而出新” 部分列举,“为你好”的角色定位与内容性质的甄别评价,“与你为邻”中“你”的虚实所指,不外乎是引导学生关注二个层面:一是注重生活的情感体验, 二是强调思维的思辨与多元。前者引导考生表达“真实的自我”,后者区分考生表达的“丰富”与“深刻”。我想,这种作文的考查导向是非常好的。
然而,为了高考作文的胜出,许多考生的应试策略侧重在两类技巧上:一是使用作文模式或套路进行建构全文,二是使用华美的语言进行表达。前者为了使文章思路条理化、清晰化;后者似乎更多是为了吸引阅卷者的眼球。其实,这种探寻与追求都没错。问题是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由于老师的过分强调这些技巧,导致学生的作文往往陷于空洞化、表面化,人云亦云,浅尝辄止,缺少高中生应该有的广度与深度。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学生作文明确要求:书面表达要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思辩能力,是很难挖掘出题目中所蕴含的哲理,立意与行文的广度与深度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
那么究竟如何指导,才能提高学生作文的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到高三上几节作文课能够解决的,它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才有可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用美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中学课本中的大多数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但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让思维之花在作文中盛开由近两年的广州一模与高考作文题所想到的(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