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
[内容提要] 诗歌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寻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诗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我们通过吟咏、多媒体的方式来逐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诗歌教学 鉴赏能力 吟诵 多媒体
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自“诗三百”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其间不绝如缕的是两千多年来诗人们忘情于其间的醉心之作。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豪情壮志之辞,也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羁旅思乡之作,更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感时怀世哀伤民生之音。面对优秀的文化财富,如何去品析、研读、讲授,是许多教师思考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诗歌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很明显,诗歌教学已经作为体现语文人文性特点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而且诗歌鉴赏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诗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几点:
重视朗读积累,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喜悦,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悲壮,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感,不读,安能体会得出?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不仅指出了诗歌的可读性,而且向我们暗示了学习诗歌的一种方法——积累。积累可以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在如何保证学生学习诗歌的量的规定上下一番功夫。如果能够在每节课前,开辟 “每课一诗”“专栏”,要求全班同学轮流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爱的诗,谈谈自己的心得,并要求学生课后做到两点:第一,讨论该同学的分析是否中肯,谈自己的见解;第二,在短时间内背诵这首诗。做到这样,日积月累,那么三年下来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借助多媒体,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诗歌是想像和激情的语言。它或寄情于花草,或抒发个人情感遭遇。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意蕴,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体味,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成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情趣中,以声传情,以形传意,寓教于乐。因此,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关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