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险与消费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关系。
二、我国保险与消费的关系
1.我国保险密度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国民对保险的消费不重视;
2.通过案例,分析我国国民在消费意识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
三、保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消费的关系
1.我国保险的深度与发达国家的比较,说明只有经济发展了,保险业才能得到发展;
2.保险为国家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3.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内 容 摘 要
保险与消费的关系是特殊消费与总体消费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互为作用的。简单地说,保险需要消费,而总体消费又需要保险的支持。保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互为促进的关系。没有发达的经济,就没有发达的保险业。保险、消费、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保险与消费的关系是特殊消费与总体消费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互为作用的。简单地说,保险需要消费,促进总体消费又需要保险。保险消费需要有经济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商业保险本身就是“富人保险”,是为过上小康生活的人们提供经济补偿服务。保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消费的关系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保险业的发展,良好的国民经济发展环境为寿险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保险可以为国家经济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只有经济的良好有秩的发展,才能保证保险业的快速、持续稳定地发展。
经济发展与消费的关系济发展了,人们挣到的钱自然就多,有钱就可以消费,消费需求就会增加,消费需求的增加又会促进经济的增长。
保险与消费的关系
一、保险与消费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关系。
保险与消费的关系是特殊消费与总体消费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互为作用的。简单地说,保险需要消费,而总体消费又需要保险的支持。同时保险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互为促进的关系。没有发达的经济,就没有高的消费群体,也不可能有发达的保险业。保险、消费、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我国保险业尚处在初级阶段,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保险发展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加强保险知识的宣传,提升客户购买保险的意识。同时,又要培育保险道德,建立健康的保险信用体系,从而形成一批又一批的保险消费群。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需要善待人才,重用人才,重奖人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定富指出:“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不相适应,首要任务是加快发展,尽快做大做强”。在保险的初级阶段,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保险发展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对于促进保险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现实的意义。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1.67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支撑经济增长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不断增强,这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个阶段,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生活要求出现多样化,对住宅、汽车、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健等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将明显提高。2003年,我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2万多亿元,保险总资产只有1.1万亿,还不到全国金融资产的1/20。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也需要我们研究保险、消费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我国保险与消费的关系
1.我国保险密度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国民对保险的消费不重视。
保险与消费的关系是特殊消费与总体消费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互为作用的。简单地说,保险需要消费,促进总体消费又需要保险。保险消费需要有经济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商业保险本身就是“富人保险”,是为过上小康生活的人们提供经济补偿服务。有谁愿意自己幸福美满的生活,因某一突如其来的灾祸而在旦夕之间变为穷困僚倒,债务缠身呢。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过上或将要过上小康生活,保险应该是他们急需的。
据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显示:2003年全国社会消费总额已达4.5万亿元,年人均消费为3526.3元。看似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还可以,但我们首先看看消费中用于保险的数目是多少。在这里先谈一下保险密度这个概念,保险密度是指按当地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额,它反映了该地国民参加保险的程度。2004年我国保险密度为287元,仅相当于人均消费的8%,美国保险密度为3200元,韩国为2500元,日本的保险密度位居世界之冠为4000元;我国人均保单持有量仅为0.1件,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据是1.5件,全世界日本最高,人均保单持有量是6件,难怪日本的保险业非常发达。
另中国有13亿人口,1999年只有1/5的内地公民购买了个人保险,参加养老保险的劳动人口数占总人口的3%,只有7%的公民及15%的工商机构购买了财产保险,产险的投保率不足5%,8亿多农民参加商业保险的人数不到1%。我国享受商业医疗保险保障的人口占总人口数量不到3%,而在发达国家占比达到6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对保险的消费仍然重视不足,人们还没有把保险作为一种必需品。
2.通过案例,分析我国国民在消费意识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
近年来,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外国老太太住医院,正好住在一个病房内,恰好两个老太太都要去见马克思了,于是有了离开人世前的两句对话。中国老太太长长地出了一口气,非常轻松地说:“我在银行的存款总算够买房子了,今天儿子为我买了一套新房,两清了。”外国老太太没有产生任何敬意,也出了一口气,也轻松地说:“今天我把买房子的货款全还清了,保险公司不用再为我担心了,房子也住破了,两清了。”
这就是我国居民与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观念不同而导致的不同结果。很多的发达国家的公民可以一生不去银行,但不能不去保险公司,而在中国,绝大多数人有了钱会先存银行,有的人对保险公司还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它说明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一个是不要保险,自己存钱保障消费;另一个是购买保险提前消费。这就是我国大银行小保险,发达国家大保险小银行存在的反映。我们没有把保险的功用发挥到极致,在欧美发达国家,保险的赔款与灾害损失的比例一般会超过20%,如2004年全球灾害损失达到700个亿美元,而保险给予的赔款达到185亿美元,占比1/4以上,而在我国若发生了重大灾害,保险给予的赔款占灾害损失的1%,它反映了我国国民在消费意识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这种差距固然由多方面的因素所致,但也反映出保险还没有在中国消费者的心目中占据它所应有的位置,还需要中国保险业的拓荒者们不懈的努力,来全面启动保险消费的车轮。
三、保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消费的关系
1.我国保险的深度与发达国家的比较,说明只有经济发展了,保险业才能得到发展。
寿险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属于第三产业,和银行、证券业一起并列成为三大金融支柱产业,寿险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受着国民经济的影响。先看看保险深度,它指保费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2003年,我国保险深度为3.3%。这印证了我国保险业恢复国内保险20多年来的伟大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美国保险深度是15%,韩国的保险深度是14.3%,我们的邻国日本保险深度达到了11%,如何使保险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为生产建设中发生的意外事故提供经济补偿,为人民生活提供保障,需要我们对保险与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与保险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1997年到2002年这几年之间,人均GDP增长率是6.9%,近几年由于汽车业、电子设备制造业、房地产业等高增长群产业的带动下,预测中国的GDP人均增长率将会达到7—-9%。良好的国民经济发展环境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经济学一般规律表明:当人均GDP超过800美元时,保险业将大力发展。GDP每增加1%,寿险业保费收入将增长4%以上。90年代很多的人都不知道什么是保险,更不知道什么是人寿保险,曾经有人到保险公司来买保险柜,还有的到人寿保险公司来给他的宠物买保险。但是现在保险的意识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很多的人已经知道保险是怎么回事了,更多的有保险意识的客户会主动要求购买保险,这就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另外中国的恩格尔系数也在持续下降,就是指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在不断地下降,表明我国居民已经从温饱迈向了小康,居民的购买能力更强了,当人解决了生存需要时,就会自然产生出保障的需求。因此只有社会的经济发展了,我们的保险事业才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众所周知,保险公司收取保险费,并不是即收即付,总是有一段相对滞后的时期。特别是人寿保险的中、长期业务,要等5年、10年、20年——甚至到客户身故后才需支付。这笔钱保险公司就可以以投资和资金运用的方式投向国家的经济建设。假如,中国保险业在近5年内将银行存款的10%吸转为保费收人,就该有2.5万多亿元可运用的保险资金,国家就不需要向人们发国债了。相应地,国家的经济发展了,又可以为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这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还需要我们充分地认识。
2.保险为国家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保险可以为国家经济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从保险这一行业产生之初,到今天它在各种经济活动中发挥的重大作用,都可以得到印证。2001年,震惊全球的“9.11”事件中产生的经济损失以成千上万亿计,但相当部分都转嫁给了全球各地的保险公司;还有美国的加州大地震、欧洲的钻井平台事件等等,都显示了保险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积极关系。从反面来说,日本可谓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近10多年经济发展乏力,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很难获得预定的回报,保单利差损严重,因而导致了多家保险公司的频频倒闭。这些事实都说明,经济发展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础,没有发达的经济,也就没有发达的保险业。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保险恢复国内业务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是充分体现了国民经济发展与保险发展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按照我国的发展蓝图,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尚有近50年的时间。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需要提高广大人民的消费水平,特别是提高他们购买保险的消费意识,以支援国家的经济建设。
3.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消费的关系是一个老问题。经济发展了,人们挣到的钱自然就多,有钱就可以消费,消费需求就会增加,消费需求的增加又会促进经济的增长。这是一般的常识,不需要再作多的论证。需要说明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为因素多,生产的数量与劳动者的收入关系不相对应。虽然国家的低分配、多积累也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但其负面的影响是,大锅饭使人变懒了。这就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改革开放20多年来,分配制度正在逐步走向市场化。但一些国有企业虽然几经改革,计划经济的痕迹依然存在。职工的工资、福利以及其他社会保障的提高完全靠政府文件。如果没有政府文件,关于企业职工利益的社会福利待遇也就没有‘理论’依据。这种制度上的制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险业的发展,这是其一。其二,植根于人们潜意识中的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传统消费理念不能在短时间内就能改变的。就如上述老太太买房的故事。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而且得有粮仓,才能抗御灾年荒。其三,人们对保险还知之不多,对保险的保障作用还了解得不深。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保险发展渠道的畅通。如何提高人们在保险方面的消费意识,对于广大保险从业人员来说,还任重道远。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资公司的全面开放,国内保险公司的改制上市,加快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已经成为可能和现实、随着保险监管体制的完善和市场竞争的逐步规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意识的增强,我国的保险业将必然走上稳定的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 考 文 献
《寿险理财顾问》丛书
《保险行业协会数据统计表》
《中国保险年鉴2004》
《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曾令华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我国居民消费问题研究》曾壁钧等著 中国计划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