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分析4
(1)农业保险对农民生产的影响4
(2)农业保险有助于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4
(3)农业保险可以保障农业、农村健康稳定发展5
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与农业保险的现状5
(1) 农业保险的内涵与发展基本状况5
(2)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产生背景6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保险面临的困境6
(1) 农业风险的多元化、集中化趋势明显7
(2) 农业保险市场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频发7
(3) 农业保险相关产品过于单一7
(4) 农业保险专业化服务欠缺8
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8
(1) 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9
(2) 加大农业保险制度供给力度9
(3) 规范农业保险市场行为9
(4) 提高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力度10
(5) 提高农业保险专业化服务10
五、结语10
内 容 摘 要
摘要: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振兴农村战略,要想实施振兴农村战略,农业是关键,增产是前提,增收是结果,而农业保险可以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最重要的保障,农业保险是我国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当前,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构建起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就成为必然的选择,而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又必将为我国农业保险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便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农业保险与其他类别的财产保险不同,它并非纯粹的公共物品或私人物品,而是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一类准公共物品。农业保险的属性决定了农业保险的组织和经营模式不同于一般的财产险,政府应该在农业保险的发展中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新型城镇化所带来的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以及农业政策的改变,为农业保险搭建了发展平台,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农业保险在此机遇之下也将面临着农业保险风险过于集中、供给与需求矛盾、农业保险市场行为不规范、农业保险产品单一、专业化服务落后等诸多困境。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分析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困境,从而提出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引言
放眼世界,发达国家农业保险体系日趋完善,而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保险体系尚未完善,政府和农户的保险意识有待加强。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将遭受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损失惨重,农业保险对我国来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风险管理手段。正因为如此,我国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日益增大,每年的中央1 号文件都将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作为其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内容。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逐渐深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振兴农村战略。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保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起步期,到九十年代的停滞期,再到进入新世纪之后的过渡期,现在农业保险将进入发展的全盛时期,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的险种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017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479.06 亿元,实现同比增长14.69%,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保险大国。农业保险为2.13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金额2.79万亿,同比增长29.24%;支付赔款334.49亿元,同比增长11.79%;4737.14万户次贫困户和受灾农户收益,增长23.92%。然而骄人的数据依然无法掩盖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下面就新型城镇化化背景下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困境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起到农业保险进一步发展的作用。
一、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分析
就目前来看,农业保险的推出,对农业生产和农业风险规避具有重要的作用,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农业保险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保险对农民生产的影响
农业风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它有可能使农民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农民长期处于分散封闭的生产状态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未来各种风险缺乏抵御能力,一旦遭受各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农民无法用自己的能力处理灾情,只能听天由命,一年受灾几年的收入都难以弥补灾情所带来的伤害,而农业保险可以使投保农户在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灾害后及时得到经济补偿,让农户重拾信心,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所以,农业保险的推出,将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中的风险,鼓励农民积极投入农业生产,保证农业生产取得积极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农业保险有助于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农户贷款困难和融资能力差。由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预期收益低,农户有款不敢贷,有资不能投,然而,农户的资信条件差,金融积累的能力薄弱,在金融业加强风险防范的现实情况下,农业、农民贷款极其困难,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眼农村,农村的金融多数以民间借贷产生,农民之间互借互贷,循环资金有限,担保缺乏依据性。有了农业保险可以使更多的金融机构放心地与农民产生借贷关系,对大规模的种植户,保险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3)农业保险可以保障农业、农村健康稳定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波动是引发国民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因而农业保险在直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也间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开展农业保险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农村经济仍相当落后,农民收入水平很低,而且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对农村社会稳定构成威胁。通过国家农业保费补贴等政策转移支付手段,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各种风险和保障,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为此,农业经济的稳固、有序、迅猛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保险的保驾护航。
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与农业保险的现状
(1) 农业保险的内涵与发展基本状况
农业生产者在进行农作物种植、农产品养殖等过程中,极有可能会遭受自然灾害以及意外事故等而蒙受经济损失,农业保险就是对这一经济损失实施保障的一种保险。农业保险已经成为一种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扶持农业发展的惯用方法,摒弃了以往的国家对农业的直接补贴政策取而代之。
首先,我国农业保费大幅度增长;其次,农业保险范围不断扩大;最后,农业保险法律法规的完善。虽然我国农业保险体系日趋向好,但是,我国农业保险同样存在很多问题,如农民参保意识淡薄、农业保险赔付率高、农民道德风险频发、农业保险产品单一等等,都导致了农业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2)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产生背景
新型城镇化指的是实现大中小城市、小城镇以及新型农产社区之间的协调与互相促进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它倡导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产城互动,发展节约集约的和谐社会经济。归根究底,新型城镇化就是人的城镇化,着重建设城镇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缩小城乡与区域差距。新型城镇化的产生来源于两个方面的背景:第一,城市环境的不断恶化。城市面临着交通、环境、人口、资源、贫困等多方问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与社会进步出现了极大的偏差,促成了新型城镇化的开始;第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随着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涌向城市,造成城市劳动聚集而农村基本生产劳动力匮乏的现象,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极低,迫切需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来改善这种现状。总而言之,新型城镇化是转变传统城镇化的新模式,同时也是农村、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保险面临的困境
(1) 农业风险的多元化、集中化趋势明显
对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来说,农业生产者面临的主要风险为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风险,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生产方法发生了变革,有粗放劳动密集型转向集约技术密集型,城市大量涌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规模经营与专业化发展的进行。正因为如此,农业生产当中对现代农业技术、知识、资本等外界因素的依赖逐步加深,并且集制度、技术以及市场风险等诸多风险于一身,风险集中而又多元化。农业生产者越是采用新技术,其所承担的风险就越大,多种风险相互作用,使得农业生产风险更为复杂。
(2) 农业保险市场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频发
由于受到农业保险市场中不良因素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者的逆向选择,从而出现道德风险频发的现象。当市场价格偏低且低于保险保额时,生产者可能会人为损坏标的,从而可以从保险公司拿到一笔赔款。一般地,很多风险较大的农业生产者比较乐意接受较高的保险费用,而风险较小的则无法接受,就会退出农业保险业务,由此逆向选择产生。当农业保险交易完成之后,由于各类预防措施的不到位,使得生产者遭受了更大的损失,道德风险蕴含其中。
(3) 农业保险相关产品过于单一
虽然我国的农业保险保费逐渐增多,表面的光鲜也无法掩盖出其农业保险产品种类的单一。一般地,农业保险公司处于保险产品开发的核心地位,对产品的投保内容、投保条件以及抗风险能力都有一定的范式,创新能力低下,直接导致了保险产品缺乏市场针对性,没有足够的市场敏感度,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就大打折扣。现在,农业保险公司推出的产品基本上是保自然灾害类型,保价格和指数类型偏少,既保价格和自然灾害类型更是甚少,有待开发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产品。
(4) 农业保险专业化服务欠缺
大部分的农业生产者都是农民,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他们在对农业保险的投保意识、投保能力上存在很大的缺陷,更甚,很多农户都是上了年纪的,他们接受的教育程度有限,即便有部分先进的农民愿意接受农业保险投保,农业保险公司也无法提供细致全面的专业化服务。有些农业保险公司有三农服务站在乡镇,但是服务站功能尚未完善,辐射能力不强,这就造成了:第一,农业保险工作人员普遍不是保险专业的,农业保险知识还是有所欠缺,无法解决广大农民的疑惑,农业保险投保率降低;第二,缺乏专业的理赔技术人员,在勘察、定损、赔偿等方面技术要求较高;第三,无法及时向农民进行灾害提醒,使得农民蒙受经济损失。
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鉴于农业保险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农业保险要想得到全面推广并取得积极效果,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缓解农业风险的集中化与多元化,该机制的建立需要做到:第一,开展农业再保险。将农业保险投保人的所承受的风险实现二次分散,从而减少投保人的经济损失;第二,扩大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范围的扩大,同时也使得农业风险得以分散;第三,创立农业保险风险保证基金会。此基金会由政府财政支持,一旦出现农业保险巨灾风险时,将会为该风险进行超额赔付,以减少投保人损失。
(2) 加大农业保险制度供给力度
农业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助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保险制度供给力度的提高可以从两大方面入手:第一,继续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实现农业保险的规范化发展。目前我国在保险立法系统上已经初步建立,然而还应在立法目标、保险原则、保险范围、政府政策等做出更为明确的规定;提高农业保险意识和农业保险需求。加强各级政府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通过各类宣传提高农民的农业保险认识和法制认识。
(3) 规范农业保险市场行为
在农业保险市场中,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出现皆是由于市场因素引起,属于市场行为。因此,市场行为的规范有助于避免此类情况发生。第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风险信息的共享能力;第二,加强农业保险市场行为监督,实现透明化投保过程;第三,及时传递服务信号,如保险公司主动提供服务,促成保险交易。
(4) 提高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力度
提高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力度,最重要的就是能够真实了解情况,做到不同风险和不同保障需求。第一,可以通过细化农业生产风险,开创多种农业保险产品,如指数保险、价格保险、收入保险、质量保险等等;第二,对每一种农业保险产品实现个性化。即对不同类型的产品也要做到细分,以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情况农户的需求。
(5) 提高农业保险专业化服务
不断加快完善乡镇三农服务站建设,招聘一批懂农村、知农业、解民忧的三农协保员,打造一支过硬的农业保险专业化队伍,力争一镇多名一村一名三农协保员。首先,不断提高承保、定损、理赔以及防灾减损等方面的基础服务,强化电子信息技术在专业化服务中的作用,从业务流程上提高服务质量,减少投保人经济损失;其次,不断革新专业化服务模式,进一步降低理赔的复杂性;最后,不断加强农业保险宣传力度,促进企业、合作社与农业生产者的合作,让企业主动为农户投保,由此增加了投保数量,也减少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五、结语
综上,在十九大顺利召开后,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保险的发展空间逐渐扩大,农业保险面临着多方机遇与挑战,必须建立广泛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加大农业保险制度供给力度、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农业保险创新力度以及专业化服务,才能促进农业保险未来发展,令农业保险真正服务于“三农”。
参考文献:
[1]凌云莉.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之我见[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12期
[2]李健宏,王岩. 浅谈我国农业保险的问题及对策[J]. 农
业经济,2011 (10)
[3]王静文. 农业保险的高风险性及其防范浅探[J]. 农业经
济,2013 (3)
[4]马改燕. 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促进农业保险加快发展
[5]许志平. 新世纪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5期
[6]石晓军. 城镇化视野下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若干思考
[7]柳枰汐.我国农业保险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8]李冬梅.内蒙古科左后旗金宝屯镇农牧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