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融资效率的探讨
【摘要】:
企业融资效率就是企业如何能够及时并且低成本地获取生存发展所需的资金,以及企业如何高效地使用所融到的资金。如何在当前的融资环境中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成为每个中小企业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对有我国中小企业板“第一股”之称的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融资效率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资金融入效率、资金使用效率、融资主体自由度这三个角度出发,在融资效率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融资效率; 资金融入效率;资金使用效率
【正文】: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各地区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与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是,在当前我国面临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特殊历史时期,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显得非常突出和更加复杂,如何在当前的融资环境中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我国中小企业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目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中小企业正处于困境,而资金是企业的血液,目前“融资效率低”已经成了制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严重瓶颈之一。如何提高企业资金筹资效率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 [1] 。
2004年深圳中小企业板块获准成立,许多中小企业获得大量融资,大大缓解了融资的窘境,与此同时如何更好的使用融入的资金,提高融资效率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如何在当前的融资环境中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成为每个中小企业的重要课题。
二、关于企业融资效率的文献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西方企业融资理论的研究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Durand(1952)[2]为代表的古典融资理论学派,主要包括了净收益理论、营业收益理论和传统资本结构理论。第二阶段是以MM理论为代表的现代融资理论学派,该学派继承了Durand等人的观点,并发展出四个主要的学派分支:以Farrar and Selwyn(1967)[3]等人为代表的税差学派,主要研究利得税和所得税的税差与融资结构之间的关系;以Aitman(1968)[4]等人为代表的破产成本学派,主要研究破产成本对融资结构的影响;上述两个分支又形成了以 Scott(1976)[5]、Myers(1984)[6]为代表的平衡理论,一般要研究最佳资本结构取决于税收庇护效应与破产成本之间的平衡;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开始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融资进行研究,其中包括新优序列理论、代理成本理论、信号理论、控制权理论等。第三阶段是近10多年来,融资理论结合契约理论和产业组织理沦,采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融资理论得到新的发展。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在国内较早提出融资效率概念的是曾康霖(1993)[7],他在分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这两种融资方式时指出,用什么方式融资要着眼于融资的效率和成并分析了影响融资效率和成本的因素。宋文兵(1997)[8]在对股票融资和银行借贷两种融资方式进行比较时,正式使用了融资效率这一概念,他指出,“经济学中的效率概念指的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融资方式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包括两个方面:交易效率和配置效率。前者是指该种融资以最低成本为投资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后者是指其能将稀缺的资本分配给进行最优化“生产性”使用的投资者,相当于托宾提出的功能效率”。叶望春(1999)[9]在分析金融效率时,将金融效率分解为金融市场效率、商业银行效率、非银行金融机构效率、企业融资效率、金融宏观作用效率和中央银行对货币的调控效率这些方面,其中企业融资效率是指企业筹资成本、筹资风险以及筹资的方便程度。企业融资效率越高,社会闲散资金进入生产领域越容易,金融效率也就越高。
肖劲,马亚军(2004)[10]把企业融资效率定义为能够创造企业价值的融资能力,它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企业的融资效率是指企业是否能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融通到所需要的资金。其次,企业的融资效率还表现为企业所融通的资金能否得到有效的利用。第三,要从比较的和动态的观点来看待企业融资效率。在同样的市场条件下,企业融资是否具有效率,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