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组织架构的模式,其优点在于质量组织虚线管理的部门一方面在各自的部门模块里能更好的与其相关的单位密切的配有利于信息的迅速、准确的共享,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质量业务中能更好的从现场和各部门的实际出发,更有效的发挥质量组织的作用,同时在业务上又能得到质量管理部门的指导和资源分配。有效的避免了行政和业务管理的矛盾,反而能更好的激发各部门质量工作主动性。
(三)形成统一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全方位的管理、监控和分析产品生命周期和全过程的质量,将遇到的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通过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可以保证原材料、产品和售后服务质量的受控,大大降低原材料采购损失、减少返修与报废和售后支出,使总的质量成本得到降低。此外,也能够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最终使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有机集成起来外协厂、供应商、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过程到售后服务的所有质量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信息反馈体系,从而使得追溯质量和改善的质量问题追踪能够更加方便。而且,该体系有机结合了统计过程控制(SPC),一个测量、分析、改善、控制的质量改进链形成了,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得到实现。
统一、完整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须具备以下条件:
1.基于“全生命周期”和“虚实”相结合的质量管理组织下的质量信息录入具有统一的质量归口,各过程的质量不经过任何的筛选录入质量信息清单,而质量管理部门对原始信息进行统一的整理和评审后决定对信息的处理,立项改进的问题再进入到“质量管理唯一性清单”进行分析改进,而非立项的问题也会在原始的清单中永久保留。
2.质量管理部门要建立全过程统一的问题语言,这种语言严格规定问题描述方式和规则,并发布到各个信息录入部门。所有的问题描述必须具有准确的零件名称、缺陷的名称(可以建立相应的代码)、频度、严重度、发生问题的工况等条件,其中缺陷的名称是需要不断完善的。
3.如同质量信息需由质量管理部门统一评审立项一样,质量问题的关闭同样归口到质量管理
门,对所有具备关闭条件的问题,由担当处理部门提交关闭报告,质量管理部门组织对问题的
结果进行验证和评审后确定问题是否关闭。
4.有了统一的问题录入和关闭管理,对质量信息的分析同样基于质量管理部门对决策和质量管理的需要进行统一的信息分析和处理。
(四)综合平衡市场及产品质量的策略
营销质量是产品质量的前提,产品质量是营销质量的基础。只有高质量的营销,才能保证高质量的产品能在市场中畅通无阻,而高质量的产品又是高质量营销的载体,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组织及完整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撑下,综合平衡市场质量的策略,已初步具备先决的可行性前提,完善这种平衡还需要做好以下要点:
1.质量意识是产品生产与营销的核心
全体员工都要有质量意识。质量意识就是全员意识,据国外研究表明,成功的企业主要领导把30%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质量上,现场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80%产生于中上层管理人员,20%来自于一线员工。质量意识就是把质量体会到最深处,比如,焊装车间的现场员工不徒手触摸零件,总装车间员工不外露手表、腰带头、钥匙扣等金属佩饰等,质量意识是超常的思维和理解,要想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
2.意见反馈是调整营销和质量策略依据
在当今和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产品的推出,如果得不到顾客的认同,销售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无法销售。同时,消费者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网络信息的发达,获得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厂家不能随意决定产品,而应由消费者主宰质量,所有质量的各种努力是因为顾客需要。用户最有发言权,那种认为用户不懂质量的观念是错误的,生产人员、技术人员有时存在盲点,根据用户的意见和建议改进质量是捷径,是明智之举。长期以来,许多厂商精力集中在生产线上,用防堵性的质检来防不良产品流出生产线。而有关专家指出应从设计开始,在海外的工业生产线中有一种所谓1:1000的法则,即在生产前发现问题进行纠正只需花费1元钱,在生产中花10元钱,到了消费者手中则要花1000元钱。当然,对于设计的理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理解是不同的,生产者认为好的设计是易于制造和销售,而消费者认为好的设计应该是赏心悦目、易于使用以及易于修理等等。
3.市场因素是营销策略调整内驱力
产品观念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其中,产品观念认为,顾客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有特色的产品,认为只要产品好就会顾客盈门。因此,企业只要致力于生产优质产品,并不断地改进产品,使之日臻完善。在产品导向型企业中,管理人员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公司现有的产品上,而将市场需求置于一边。但是,现在所说的产品质量与产品观念下的产品质量是有一定区别的,这里所说的优秀产品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是有一定需求的优秀产品。
总之,不管营销形式多么前沿,都应该以产品质量或品质为经营的核心;不管营销如何发展,企业都应该重视产品的实体价值与核心利益。营销的新发展仍然是以产品的质量为基础的,仍然不能忽视产品的内在的价值。
五、结论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的产品和市场日趋丰富,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的提升给当代的汽车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当前汽车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以一种全新的质量组织的管理模式—“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理念来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管理理念已在部分企业实施,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但因本人对汽车行业的整体了解有限,对问题的理解难免有失偏颇,“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理念还处于一个全新的状态,很多内容需要去完善,很多功能还待发掘。它不是一把万能钥匙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它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可以为更多的企业去借鉴,也可以引导行业对全过程质量管理工作思考,不断完善行业的质量管理经验。
【参考文献】:
[1]约瑟夫•M一朱兰.朱兰质量手册[M].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卢泰宏.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3]戚维民.全面质量管理[M].第3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4]张德平.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理解实施与审核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3).
[5]张梦欣.质量专业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1).
[6]耿俊浩,张振明,田锡天,贾晓亮.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环境下汽车行业全面质量管理方法[J]汽车工程,2009,(06).
[7]黄锁成.项目管理技术在汽车产品开发中的应用探讨[J].北京汽车.2012,(04).
[8]胡楠.浅析汽车项目开发和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具[J].上海汽车.2011,(07).
[9]董代.基于汽车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控制[J].电子质量.2012.(9).
[10]付保宗.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现状与调整对策[J].汽车工业研究.2010.(6).
[11]王辉艳.汽车制业质量管理模式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2011.
[12]周建萍.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全过程质量管理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2012.
[13]胡旺.吉利汽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10.
建立与完善企业组织结构——试述汽车企业“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组织架构(七)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