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升中小企业总体实力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创新是上小企业加快发展的关键。中小企业要树立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快技术设备的更新、工艺的改造和人员素质的提高,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市场占有率。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中小企业应彻底抛弃家族式管理模式,加强学习,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熟悉行业发展前景,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开拓进取,同时制定科学管理的制度和措施,使经营管理科学化。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完善财务制度,提高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同时注重企业自身信用的提高。
中小企业融资决策要有超前预见性,应及时掌握国内和国外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的各种信息,了解宏观经济形势、货币及财政政策以及国内外政治环境等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合理分析和预测能够影响企业融资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可能的各种变化趋势,以便寻求最佳融资时机,进行果断决策,提高融资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 规范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是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的科学依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不断变化,已经由单一的国营企业向集团化和跨国公司等企业组织形式转化。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带来的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利益分配多极化,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随之分离。围绕企业投资主体,自主理财;优化资金管理,确保权益人资产受益、资本保全和增值;体现按资分利、按股分红原则,合理分配各方收益,维护投资各方合法权益。科学的管理,是使企业投资者、经营者、生产者的积极性得以调动,行为受到约束,利益得到保障的有效途径。为形成调节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之间关系的制衡和约束机制,企业财务工作必须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合理预测、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平衡各方关系,促使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3.树立诚实守信的中小企业形象
一个理想的企业财务管理应该是集权与分权适度,责权利均衡的管理体系。企业对各下属部门和子公司财务管理通过资金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监督、分散经营自主权等方式,安排各公司的财务责权利体系。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只对重大事务进行决策,并且把权力与责任对等化,切实做到谁执行谁负责,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适当下放权力,使财务人员由决策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决策的参与者,这种做法不但能够克服企业财务决策权过于集中的弊端,而且可以提高决策效率,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做出快速反应,抓住那些突如其来的商机。
(二)健全信用担保制度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制度体系虽然已初步形成,但还远不完善。在整个担保法律制度体系的设计中,法律规范的立法层级普遍不高,政府与信用担保机构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协作商业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也没有理顺,暴露出了对担保机构的权益保护不足,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措施过于抽象,对政府监管体制机制的设计不完善,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分担与控制机制的设计不健全,对中小企业自身的内部治理机制的规范不合理等问题。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国家应在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信贷及金融服务政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的发展。法律法规也应要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引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创新机制,积极拓展担保业务,帮助中小企业尽快走出困境。
(三)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体系
1. 大力发展融资租赁,完善商业银行的贷款激励机制
要加快金融租赁的发展,就需要政府的支持,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金融租赁业的秩序,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争取降低金融租赁公司的经营风险,提高利润率,增强金融租赁公司的实力,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通过金融租赁,企业可用少量资金取得所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可以边生产、边还租金,对于资金缺乏的企业来说,金融租赁不失为加速投资、扩大生产的好办法;就某些产品积压的企业来说,金融租赁不失为促进销售、拓展市场的好手段。
根据中小企业信贷需求规模小、频率高、时间急、风险高的特点,制定特定的信贷机制。银行要积极响应银监会的政策,完善各项机制,为中小企业信贷提供良好环境。同时,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完善机制,尽可能地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银行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适当放宽贷款期限。除了各大商业银行自行设立贷款的信贷部门,还应该大力发展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中小融资机构,鼓励和支持股份制银行、城乡合作金融机构,并尽量消除地区差异,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支持符合国家政策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2. 积极探索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对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问题的探讨——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探讨(五)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