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自主化,利益独立化,权利意识得到空前强化。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可以说是一种本能,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为已的特征,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是十分正常的。从税收法律关系的角度来看,权利主体双方应是对等的,不能只对一方保护,而对另一方不予保护。对企业来说,在税款缴纳过程中,依法纳税是其应尽的义务,而通过合法途径进行税收筹划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维护自身的资产、收益,亦是其应当享有的最重要、最正当的权利。这一权利最能体现企业产权,属于企业所拥有的四大权利(生存权、发展权、自主权及自保权)中的自保权范畴。鼓励企业依法纳税、遵守税法的最明智的办法是让企业充分享受其应有的权利,包括税务筹划。对企业正当的税务筹划活动进行打压,只能是助长企业偷逃税款或避税甚至于抗税现象的滋生。
(四)有利于国家税收政策目标的实现
1、调控经济运行的税收政策。1998年以来,为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刺激社会需求,治理通货紧缩,国家在促进出口、投资和消费等方面分别出台相应的税收政策。出口方面,先后数次提高了出口退税率,使退税率平均达到15%以上。投资方面,于2000年停征了具有抑制投资效应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并对企业设备投资实施一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消费方面,于1999年对储蓄存款利息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并对涉及房地产的营业税、契税等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
2、促进特定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农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等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如5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新办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等。二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如符合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对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品实施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优惠等。三是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如对技术转让、服务收入以及文化教育产业的减免税。
3、协调区域发展的税收政策。为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2000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促进西部大开发和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税收政策。在促进西部大开发方面,对符合规定的西部企业,一定期限内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符合规定的西部企业进口自用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在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方面,对东北地区的企业实行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提高计税工资标准等所得税优惠政策。
4、维护社会稳定的税收政策。这类税收政策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下岗失业人员、城镇退役士兵和高校文档生等特定群体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安置下岗失业人员或退役士兵达到规定比例的企业,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二是针对福利企业、福利彩票机构等特定单位的税收减免政策。
此外,在扶持企业度过“非典”难关、规范钢铁、水泥、房地产部分行业市场秩序等方面,税收政策也发挥了一定作用。总体来说,近年来税收政策围绕中央制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积极发挥调节和调控作用,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五)有利于完善国家税制
在税务筹划过程中会暴露税制不完善的地方,如针对当前我国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一是整体税负过高,不利于经济快速发展;二是按经济类型设置税收政策,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三是各类政策目标冲突,不利于宏观经济调控。一些学者提出如下税制改革的思路:一是逐步降低税负水平,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二是统一内外企业所得税制,促进企业公平竞争;三是完善收入调节政策,缩小贫富差距;四是规范税收政策体系,构建税式支出制度。
二、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可行性
(一)税务理念的改变为企业税务筹划排除了思想障碍
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把税务看作企业对国家应有的贡献,侧重从作为征税主体的国家角度研究税务,片面强调税务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特别突出国家在征纳关系中的权威性,忽视了作为纳税主体的企业在依法纳税过程中的合法权利,企业只须在政府派驻的税收专管员直接辅导下申报纳税,甚至把税务筹划与偷逃税混为一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逐步国际化、知识化、信息化,理论界开始重视从纳税主体的角度研究税务,企业财务管理者开始认识到税务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另外,税收征管法和刑法也对偷逃税的内涵和外延作了明确的界定。可以说,目前研究企业税务筹划的思想障碍已经基本消除。
(二)税务制度的完善为企业税务筹划提供了制度保障
综观世界各国,重视企业税务筹划的国家都有一个比较完善且相对稳定的税务制度,因为如果企业所面临的税务环境变化不定,企业选择的纳税方案的优劣程度往往也会随着税务制度的变动而变化,甚至会使一个最佳的纳税方案蜕化成为一个最差的纳税方案。1994年税收制度改革以后,我国税务制度朝着法制化、系统化、相对稳定化的方向发展,体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为市场经济的国际化提供了较为可行的外部环境,这为企业财务管理者和有关人员进行企业税务筹划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税务差别待遇为企业税务筹划开拓了空间
现代企业税务筹划是通过对企业经营、投资和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选择能降低企业税负、获取最大税务利益的经济行为,这要求税务制度能够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提供选择空间。随着我国税收制度日趋完善,为了体现产业政策、充分发挥税务杠杆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国家在已经颁布的税务实体法中不同程度上规定了不同经济行为的税务差别待遇,即规定了不同经济行为的税种差别、税率差别和优惠政策差别,同时在税务程序法中也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作了肯定,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空间业已形成。
(四)经济国际化为企业实现跨国税务筹划创造了条件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要求我国企业必须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以迎接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构建具有现代水平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迫在眉捷。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必然带来企业投资、经营和理财活动的国际化,企业在不同国家发生的经济活动产生的税务负担,不仅要受企业所在国的税务政策影响,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活动所在国的税务政策。不同国家的税务政策因政治经济背景不同而不同,这就为企业进行跨国税务筹划提供了条件。
三、税务筹划的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税务筹划以税法为准绳,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活动。税务筹划与偷税、逃税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在于它是合法的。
(二)前瞻性原则。指税务筹划要在事先进行,一旦业务已经发生,事实已经存在,纳税义务已经形成,则无法再更改。
(三)专业性原则。税务筹划作为一种综合的管理活动,所采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环节上看,包括预测方法、决策方法、规划方法等;从学科上看,包括统计学方法、数学方法、运筹学方法以及会计学方法等,因此,税务筹划在方法上的综合性特点使筹划活动是一项高智力的活动,需要周密的规划、广博的知识。税务筹划的专业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企业的税务筹划需要由财务、会计、尤其是精通税法的专业人员进行;二是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日趋复杂,各国税制也越趋复杂,仅靠纳税人自身进行税务筹划已显得力不从心,税务代理、咨询及筹划业务应运而生,税务筹划呈日益明显的专业化特点。
(四)零风险原则。纳税人必须账目清楚,纳税申报正确,缴纳税款及时、足额,不会出现任何关于税收方面的处罚,避免发生不应该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
四、税务筹划的特点
(一)全局性。一是要把税的影响作为一个重要因素纳入企业决策之中;二是税务筹划需要管理层重视;三是税务筹划需要多个部门配合完成。 税务筹划—企业财务管理新理念(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