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以食为天,食品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身体健康。近段时间,各种食品安全“门”事件不断考验着消费者的承受力,这一扇扇“门”事件的曝光,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产生了担忧,人们也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今后还有多少‘门’要打开?”我国在满足食品数量需求的同时, 食品质量却存在着严重不足,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如近几年爆发的“非典型性肺炎”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和“多美滋”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日趋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倍受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法律规制的角度,对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对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提出有一定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 食品、食品安全、法律规制、建议
一、食品安全法律基本理论
(一)食品安全的概念
1.食品安全中“食品”的概念界定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人们每天必须摄取一定数量的食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命与健康,保证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从事各类活动。我国唐朝孙思邈在《千金食治》中写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这是对民以食为天的精辟说明。
但是,什么是食品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根据中国《食品卫生法》的规定,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因此,食品既包括食品原料,也包括由原料加工后的成品。人们通常将食物原料称为食料,将加工后的食物称为食品。广义的食品概念还涉及到:所有生产食品的原料、食品原料种植、养殖过程接触的物质和环境、食品的添加物质、所有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设施以及影响食品原有品质的环境。人们对食品涵义的理解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揭示了食品的内涵,有利于人们对食品内涵的理解。
2.食品安全的概念理解
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2012(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