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加快质量管理方法研发应用。
二、质量管理方式创新
首先要进行管理者心态革命。这就需要管理者客服三大障碍:更愿意做拥护者而不是坚定的创新的承担着和执行者,更愿意传播而不是创造(想象力的匮乏限制了管理创新),更愿意做实际操作者而不是理想化的梦想家。其次,要实施质量体系和质量技术的整合。当前,质量管理正向两极发展:其一,向解决具体而又复杂的质量问题的微观方向延伸,由传统的质量工程科学向更加严密的六西格玛技术发展;其二,向构造应对竞争环境、面向未来的质量系统的宏观方向延伸,由基础的iso9001等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向追求永续经营的卓越绩效模式发展。创新质量管理,就是要整合推进卓越绩效模式和六西格玛管理,整合推进iso9001和卓越绩效模式,甚至是整合推进iso9001、卓越绩效模式和六西格玛管理。
三、管理机制创新
首先,政府要为企业提供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反对地方保护主义,打破行业垄断和霸王条款,同时也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其次,要为企业的质量改进提供信息和帮助,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最后要出发发挥新闻媒体对质量的揭露作用,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鼓励消费者勇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全员的质量管理氛围
四、质量理念创新
质量管理的实践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着质量管理的内涵,质量的内涵已由符合性标准演进为让顾客满意,进而注重差异化的竞争性质量;质量的领域已由产品、服务质量拓展到工作、过程、体系的质量,进而扩展到经营的质量、经济增长的质量、环境的质量、发展的质量等。所以企业不应该再局限在狭隘的质量内涵和质量领域之中。
五、质量文化创新
优秀企业的文化往往从质量文化开始塑造,即在质量管理过程中,既要不断改善有关质量的“事”和“物”,更要重视不断改善与质量密切相关的人。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成员在长期经营实践中,共同创造、积淀下来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的总和,企业的质量文化对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创新质量文化可以将“零缺陷”理念作为企业质量文化的核心。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选定质量文化核心的同时可以建立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而这就需要建设一支具有集体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和进取精神的团队,使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关注顾客需求的内容、细节和变化,自觉地采取措施,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明确的和潜在的需求。
六、对企业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倡导流程管理
提高企业效率的关键是流程。实现流程管理需要改变传统管理的一些习惯:一是打破职能管理习惯;二是培养系统思维习惯;三是形成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
打破职能习惯。中国企业中的职能部门很大程度上秉承古代官制沿袭下的“自利取向”而非“服务取向”。 在“自利取向”情况下,各职能部门特权膨胀,大家都只关注部门的职能完成程度和垂直性的管理控制,部门之间的职能行为往往缺少完整有机的联系,由此导致企业总体效率下降。因此,必须打破职能区隔习惯。
培养系统思维习惯。流程导向侧重的是目标和时间,即:以顾客、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企业的行为视为一个总流程上的流程集合,对这个集合进行管理和控制,强调全过程的协调及目标化。每一件工作都是流程的一部分,是流程的节点,它的完成必须满足整个流程的时间要求,时间是整个流程中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时间作为基本坐标决定了我们需要系统地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依据自己所在的部门或所处的位臵。
形成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形成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是流程管理的保障。管理层要重视转变员工观念,通过让员工理解的概念激励每个员工参与流程再造,重视员工的建议等完成管理方式改变。没有这样的文化氛围,流程管理只能是流于形式,这也是很多企业引入流程再造不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建立能本管理激励机制
岗位匹配机制。管理学家泰勒说过,只要工作对员工是适合的,他就是第一流的工人。潜能开发中一个重要的机制是个人与岗位相匹配,通过岗位匹配达到开发潜能的理想效果。企业员工与岗位相匹配,蕴含着三重相互对应的关系:一是每个岗位都有特定要求与相应的报酬;二是员工想胜任某一岗位,就应具备相应的才能与动力;三是工作报酬与个人动力相匹配。岗位匹配可使企业增强对员工的吸引力,迫使员工提高工作业绩,达到员工对岗位的满意度,开发员工的潜能,使企业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氛围。
三、结论
总之,质量和创新是企业质量管理的两大要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化大市场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强调检测把关,追求达标化、零缺陷等上面,而是需要探索质量管理和创新这个新任务,开展以质量为核心,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的质量管理,更要提高企业的经营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质量管理创新》读书报告(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