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有许多以会展而著称的城市,如巴黎、拉斯维加斯、幕尼黑等均是世界知名展会城市,会展为这些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它们的知名度。
举办世博会,不仅给参展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给举办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宣传和扩大了举办国家的知名度和声誉,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首先,世博会能展示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等综合国力,其举办城市也能因此为世人瞩目。其次,世博会将成为上海城市融入世界的“通道”。一方面作为高度密集性的会展活动,其举办将会聚集世界各国政界、商界、文化传媒界等各方人士,使许多不了解上海,较少接触上海的人士有机会能亲临上海,从而增强对上海、对中国的了解。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世博会所举起的上海城市名片,必将为上海经济更好地与世界经济相融合创造大量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上海各界熟悉国际惯例,扩大与外部市场的接触搭建实践锻炼的舞台。可以说成功举办世博会所展示的上海城市形象将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逐步释放出积极的响应,对上海城市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区域辐射效应
在“梯度经济”理论和上海传统产业实施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同上海在文化、地域、人脉上形成的特殊关系,成为上海传统产业外移和对外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地区。经过多年的建设,长江三角洲在已经形成完善的铁路、公路、水运等运输体系基础上,建成了对三角洲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沪宁、沪杭、苏杭、沿江高速公路体系和其他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长江三角洲各城市间的区域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产业分工日益清晰。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已自然形成了较为合理和明确的产业分工。比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跨国公司运营中心等的定位,和围绕上海市长江三角洲周边地区发展制造业、加工业的定位,已经得到区域内的认可,并成为各地吸引投资和发展经济的参照坐标。
近年来,江苏、浙江、上海三地政府在区域内公路建设、信息共享、生态保护和旅游业等方面的沟通和合作,以及为此而设立的定期会谈制度,显示了三地对三角洲内加强联合和合作的关注。
上海作为地处长江三角洲兼具经济、金融中心的地位,对发挥其在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作用,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经济的发展有着天然和本能的责任。上海也以拥有长江三角洲这块中国最富饶的地区作为经济腹地而加大了在全世界投资者中的份量。便捷的交通、齐全的产业配套和优质的劳动力资源,使世界500强企业确定将总部设在上海的同时,把加工基地安排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在合理分工和定位基础上的上海和长江三角洲这种互补关系丰富了各自的发展内涵。
上海举办世博会将是周边城市发展的又一重大契机。一方面是未来几年各类城市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是2010年展览期间的旅游展示商机。世博会将使得以上海为核心,包括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宁波和另外9座城市在内的长江三角洲都市群应运崛起。世博效应将在长江三角洲都市群的发展中起重大作用,同时对促进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经济带发展将产生更大的辐射作用。
三、上海会展业发展能力具体分析
(一)优势
上海正在成长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上海彰显其在亚洲乃至全球的经济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而预示着上海会展业发展的美好前景。而且在上海的会展业具有国内和亚洲一些其它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如便利的交通设施和配套设施为会展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上海一些已经建成的具有国际先进标准的展览中心,如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上海展览中心、上 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世贸商城、浦东国际博览中心、上海农展中心等,其配套设施齐全,接待服务良好,价位合理等的优势,都为上海会展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劣势
缺乏举办国际大展的经验。上海尽管已经成功举办了APEC、财富论坛等重要会议,40多个海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业性和国际性展会也在上海定期举办。但国际展览会的展览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以上的只有6个,占全年展会的2.3%。上海还缺乏举办世博会这样超级大展的经验。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会展业仍然没有健全的法规及制度。仅大连有一个政府性的条例,深圳即将出台行业自律的法规,但是没有一条全国性的、适合我国会展业当前的发展局面的具有法律效力或者行政约束力的法规出台。同时会展业机制本身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化。
会展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管理人员、项目经理们的业务素质,需要有优良的服务精神、宽阔的思路、敏锐的洞察力、超前的预见性和熟练的外语水平。
政府管理相对滞后。在上海,经政府同意的有资质办国际展览会的展览企业只有24家,但人们所能看到的“国际”展览会却铺天盖地。截至2003年5月,在上海市工商局登记的包含有“会展”、“展示”或“展销”等经营范围的公司已达到7600多家。其中,以会展活动为主业的公司为480家,约占全市会展营业额的90%。但真正具有经营实力和竞争实力的只有154家,经行业协会协调和政府批准的会展占会展总额的70%-80%。当前会展业审批制的不完整,管理部门多头的问题依然存在。展览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筹办到招展、展出,其间所涉及的部门很多,特别是目前由于利益的驱动,多头办会展,行业之间缺乏自律制度和协调制度。
四、发展上海会展业的思考和建议
(一)着力发展会展业, 强化其对经济的推进作用
瑞士的日内瓦、德国的汉诺威和幕尼黑、美国的拉斯维加斯、英国的伦敦、意大利的米兰以及亚洲的新加坡和香港等都是著名的“展览城市”,这些城市都将会展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不仅兴建了规模庞大的展览馆,还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以吸引展会组织者和参展商,会展业的兴盛带来了巨额利润和城市的繁荣。
对举办城市而言,一次世博会至少能加快一个城市60年的发展进程。因此,中国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与世博会的“引擎效应”,必将推动上海向世界级城市行列迈进。在这个进程中,作为重要产业载体的会展经济,将全面拉动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上海产业辐射的能级,促进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经济与社会大协调发展。
虽然上海会展经济的发展同以上那些城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面临着许多问题。目前,上海的发展重点是除了继续发展商贸、房地产等服务业,还将集中突破和大力发展金融业、现代物流、会展旅游等六大重点领域。到2010年,会展旅游业领域内规划每年国际展500个,国际性会议1000个,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达到550万人次;引进国际品牌酒店和知名旅行社达到60家,建成亚太地区的国际会展旅游大都市。
(二)促进会展业走向市场化和品牌化
要按照市场规律运行走会展产业化道路,要靠市场竞争来发展和壮大,形成一批在国际上知名的会展品牌。进一步完善上海会展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国有经济应逐步推出该行业,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企业结构,通过兼并、收购或联合组建展览集团,以增加竞争实力;并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导入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淡化行政干预,制订“游戏规则”,加强会展行业的自律和协调,克服多头办展、资源分散、价格多轨制等无序现象,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展览环境和竞争秩序,以进一步重新整合各种展览,逐步走向市场化,打造知名的展览品牌。
(三)实现规范化运作
国外的会展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法律法规都已经相当完善,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其规范化操作。上海需尽快制定并完善有关的法律和法规,明确会展市场的准入机制和主办主体的资质条件。对展会的质量和展览公司的资质进行市场化、动态化的评估和认证。审批制有望被逐渐淡化,实现标准制和登记制,为公平竞争提供平台,使会展业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引进和培养会展型人才
会展的策划、经营和管理主要依赖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意。会展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无法参与国际竞争。目前上海会展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上海不仅要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会展人才,贯彻现代化的用人观念,做到合理用人、人尽其才,还要善于培养专业的会展型人才,建立一支懂会展、懂市场、懂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一是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比如可引入国外“注册展览管理人”的培训方式,引进相应的教材,由展览行业协会统一组织培训与交流,为上海会展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二是利用上海高校的学科和师资优势,开设会展业务的相关专业课程,培训专门人才,形成会展的人才培训基地。三是可以通过相关高校的委托培养的方式,定期培训一些在岗人员,短期内迅速提高会展业的专业人员的素质。
(五)大力吸引外资,扩大对外合作和交流
改善投资环境,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提高法规和政策透明度,以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德国汉诺威、意大利米兰和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等世界展览业三巨头均已在上海设立了分支机构,但是还远远不够的。上海会展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扩大对外合作和交流。这种合作与交流可以是合资兴建展馆、组建会展公司、海外行业巨头总部或地区总部迁至上海、定期举办会展、合作培训专业人才等多种形式。上海会展业通过竞争和学习效应,可以实现各种会展资源优化配置,力求在硬件设施和管理服务向国际水准发展,探索上海会展业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和网络化,并真正走向世界。
五、小结
新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对上海经济的发展来说,也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我们要万分珍惜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大好东风,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国有经济主导竞争力、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知识生产中心、知识服务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用新的突破和新的佳绩,实现上海在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
参 考 文 献
(1)《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12月
(2)《中国纺织报》,2003年1月15日
(3)《文汇报缩印本》,2002年l2月
(4)《求是》,2003年第一期、2003年第四期、2003 年第六期
(5)《学习与研究》,2002年1月、2002年7月、2002年12月
(6)《经济展望》,2003年4月
(7)《经济日报》,2003年4月14日、2003年4月16日
(8)《理论与实践》2003年4月28日
(9)《新闻晨报》,2005年5月24日、2006年4月5日
(10)://.shanghai.gov.cn/ 上海市政府网站
(11)://.stats.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
(12)://.drcnet.com/ 国研网
(13)://.lwcj.com/ 旅游运营网
(14)://.cinic.org.cn/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