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黄箱”限制生产的补贴要成为“蓝箱”政策还需满足下列条件:①根据固定面积或者产量提供的补贴;②根据基期生产水平的85%或85%以下所提供的补贴;③按牲畜的固定头数所提供的补贴。对比条件我国可以使用“蓝箱”措施的:一是对羊毛受冲击严重的内蒙古和新疆主产区的牧民,按3年平均饲养量的50%给予一定金额的资金补贴;二是对吉林、黑龙江受冲击最严重的大豆和玉米主产县,按耕地面积50%进行一定金额的收入补贴。
(四)实施利用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
1.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来改造传统农业。一是按照WTO协议中关于食品安全和动植物卫生健康标准的协议,积极研究和采用国际标准,特别是FAO/WHO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关于食品的标准、国际兽医组织关于动物健康的标准、国际植物保护联盟关于植物健康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方面标准,以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我国农业走向世界。二是加快农业标准制订和修订,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标准体系。按照发展无公害农业、农产品质量升级与WTO规则接轨的需要,加快制定安全农产品标准,尽快使之成龙配套,基本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都有标准作为技术依据。
2.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形成一个强大的安全农产品保障网。一要加快建立以生产、加工、流通为主的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形成网络,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二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按照相关的法律来保障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采取市场准入强制性标准,制止有害农产品进入市场,进而引导和强制性要求生产经营者按照农产品的标准进行生产和经营。同时,加大对农副业投入品、农产品和农业产地环境的监督、监测力度。
(五)建立与完善农业支持体系
1.农业公共产品投入体系。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好坏,直接关系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而生态环境则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外在保障,这些巨额投资很难由农民来进行,通过政府直接投资建设,不仅可以间接补贴农业,而且也不违背WTO原则。
2.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依靠高素质的农民领会、掌握、应用高科技的产品和技术,才能加速农业生产率的增长。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中曾表明:美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农业生产率增长了1000%。这不仅是州立农学院(联邦政府在一个多世纪里给予资助)从事研究的结果,也是政府资助的通过农业推广服务系统传播知识的结果”1。因此,在价格补贴不允许的情况下,国家可通过财政支出投资于教育和农技知识传播,为农民提供低价甚至无偿的教育、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新技术的使用。
3.农业科技体制体系。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竟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有关研究表明:对科技的每1元投资可增加农业GDP高达9.59元2。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也认为:“只要有适宜的农业技术进步,有新的投入要素,传统农业也会一改懒散、听天由命的局面,产生出巨大的增长”3。因此,我国应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研究(五)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