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热播:传受双方心理的极大满足。
从传者的角度看,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成为“意见领袖”。这主要是指网络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一个自由的而且不用任何成本付出就可以成为作家的平台,网络作家也可以和现实生活中的著名作家一样享受到自己的作品被万人甚至更多人阅读的乐趣。而在网络小说影像的传播过程中,最容易被导演、制片人、影视剧制作公司相中的一定是哪些人气高、点击率高的作品。一个高人气的网络作家就和明星一样拥有一批追随自己的忠实的粉丝。他的作品的更新也会被网友和粉丝们传播并广泛阅读。由于爱屋及乌的认同便会期待该网络作品改编成的影视剧。提高了作品的传播速度,也扩大了传播的影响力。网络小说在网络上火爆之后被改编成的影视剧必然受到很大的关注。也是影视作品高收视率的保证。从受众角度看,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题材的多元化、内容的生活化,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从传受双方角度看,网络说网络写手与受众、影视公司与改编的影像作品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变化。2004 年10 月 28 日,中国第一部集结了影迷和网友的智慧的青春题材互动电影诞生了,名为《PK.COM.CN》,从网络小说的甄选到电影剧本的出台、背景音乐、宣传海报等等一系列的活动,全部由网民投票参与,受众的自主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作家或者过一把导演瘾。由网络小说改编成的影视剧在宣传时,受众和传者从来都不是被动的关系,而是积极的、能动的群体,以往传播中传受双方单一的线性传播模式在这里被打破,传受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热门的网络小说拥有超高人气和影响力,这些成功的网络小说是因为传受双方都能够进行很好的互动,使得作品能够及时根据观众的阅读心态做出自我完善,这就使由这些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更能符合观众的收视需求和收视心理以及审美取向,拥有更广泛的观众基础。
2.巧妙的议程设置和网络的二次传播
实际上单靠作品具有的网络名气就期望把作品的读者变成银幕前的观众,这种力量是极其有限的。只有在电视剧制作发行的全部过程中极大地发挥网络的互动性、开放性以及传播中的同步性,利用受众意见与议程设置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的优势,才能达到完美地传播效果。网络时代的议程设置,将受众也参与融入进来。原小说众多的读者“粉丝”为影视剧群奠定了牢固的观众基础,影视剧的制作由传统方式转换为拍摄与网络播放同步进行,采取互动方式听取观众意见,修改剧本并迅速拍摄。还有一些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网友建立贴吧,在粉丝论坛中发表剧评,制作出许多“衍生品”,比如自己制作电视剧的宣传MV、或者演唱电视剧歌曲等等,这些实际上都形成了对改编影视剧的二次传播,凭借群体的力量来保证话题的持续高温,网民的二次传播带动了更好的收视,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五、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的限制及可能存在的风险
(一)题材内容方向受限
首先,部分小说题材或者情节不符合当前的法律及行业规定,因此很难将其进行影视剧转换。例如小说《鬼吹灯》。这部号称“中国首部惊悚探险大片”自两年前召开了一个规模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并宣布由著名导演杜琪峰执导后,就再无音讯。由于该片涉及太多神怪玄学内容,题材相对敏感难以在电影局立项。《鬼吹灯》影视版权高调售出,但却不幸落了这样一个结局。还有就是2009年初,一部搞笑作品《史上第一混乱》开始在网络上走红,这部作品描述的是秦始皇、荆轲、刘邦、项羽等历史“大佬”穿越到现代的爆笑生活,作者张小花以逆反而宏大的想像力,展示了一幅混乱诙谐的后现代跨时空场景,颇有周星驰早期作品的风范,深受网友追捧、也受到了多家影视制作公司的关注。但都因考虑到作品本身涉及穿越、恶搞封建帝王和恶搞名著等问题,不能顺利立项,诸家影视公司都对此表示遗憾。因此,网络小说中许多优秀的作品,因为题材敏感、内容驳杂等原因,难以出现在电视荧幕上。所以说网络文学在题材和内容上还是有诸多限制,使其不能改编成影视剧作品。
(二)剧本修改工程量大
网络文学的影视化改编也存在相当的困难。因为网络小说基本都是连载的形式,只要有读者愿意阅读,网络作家就可以无限期写下去。写手们也不会刻意设置小说的结构,率性而为,想到哪就到哪,显得文章冗长堆砌。而且网络文学本身就具有超文本的特征,这种独特结构还容易将读者的注意吸引到文学文本之外,这对于影视剧改编是没有用的,反而为影视剧改编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影视剧是在限定的时间篇幅内,对人物、情节、戏剧冲突的展开。因此,将松散的网络小说改编成情节冲突集中的电视剧,必定删减、融合很多情节元素。此外,对演员的形象也有限制。网络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塑造成完美的形象,尤其是男女主人公。而且每个读者心目中都会有一个自己想象的男女主角。在演员的选择上,是很难符合大众的需求的。比如由黄晓明、大S主演的《泡沫之夏》,就被批装嫩、演技差等等。网络小说虽然有庞大的读者群,但是如果改编不利,影视剧的利润就无法保障了。
(三)文学独立性受到冲击
20世纪初兴起的播放性电子媒介支持图像化的视觉艺术,而对古老的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形成了巨大冲击。影视文学就是文学在图像化语境中以偏安方式获得生存的无奈之举。互联网的诞生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而且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学所肩负的就是在图像化时代使文学获得新发展的历史使命。而这个前提必然是坚守文学的独立性,即沿着语言艺术的道路前进。当然,这不等于说保持传统的印刷的语言观,而是运用互联网本身的优势,使语言由单纯的抽象语言文字符号扩大到图像、声音等多媒介语言,由静止的语言符号扩大到数字媒介呈现的动态语言符号。只要在这些多媒介语言共生建构意义过程中,语言文字还处于主导地位,我们认为文学的独立性就仍然存在。现在很多网络文学的改编只是注重商业利益而丧失了文学的独立性。这种现象作为网络文学生产个别类型尚且具有一定理由,但如成为一种潮流或具有方向性的引领,一种网络文学发展的价值指向,则无异于将放弃数字网络媒介为文学发展提供的可能条件,也必将背离图像化时代文学可以获得发展的独立性,重振文学的使命更无从谈起。
(四)文学交互性的退化
实际上,文学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出现的是口传文学,之后出现了文字书写。因为文字书写不但提高了人类记录文学信息的质与量,为作家创作作品、修改作品提供了可能,但同时也阻碍了作家与读者间的实时交互性行为,单向播放式传播模式也应运而生。而印刷文化把这种传播形态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影视文学则使其走向了极致。数字网络文化本应该是走交互式生产道路,但是如果一味追求网络文学的影视剧改编和“潜影视剧本”写作模式,一味的以影视文学来框定网络文学的写作的话,就会让网络文学在交互式生产方式的活力与潜能退化,从而退回到传统文学单向播放式传播模式中。
(五)作品文学性的弱化
在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界,习惯文学划分为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两类。把那些表现文学的深刻、深度、人性、审美、批判等现代性精神品质的都归于精英文学。把那些具有肤浅、娱乐性、非主体意识等特点的文学归到大众文学中。但是网络文学却打破了这种划分。因为网络文学既可以有文化精英们的哲学思考、深刻反思、现实情怀,也可以有普通大众的低级趣味、欲望书写、虚拟沉浸等。网络文学依托互联网这种媒介可以最大放宽文学容纳的尺度,可以冲破种种社会现实意识形态,然后进行自由的创作和审美。但是网络文学的影视剧改编和“潜影视剧体”的网络文学写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背离这一发展方向的。 “网改”主要有甄选和具体改编组成。但是“网改”作品的这两个环节都要有一个尺度为依据。下线尺度实为道德尺度,看作品内容是否过于离奇或者有伤社会风化等。上线尺度实为政治尺度,看作品内容是否存在政治敏感问题、批判力度是否过大、揭露性是否过强,是否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等。这两大尺度对网改的影视作品影响很大。比如:《蜗居》已经做了较大改动并已通过审查,但最终还是因为不合规定遭受了播出途中下档的命运。
六、结语
网络文学的影视剧改编的确给网络文学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利润和产业价值,但是对于网络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却未必是一件好事。当网络文学失去了作为网络文学的特征,网络文学产业也将
失去作为产业基础的文学,其产业大厦也将坍塌。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虽然在扩大网络文学的传播渠道和接受面上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对于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却不是举足轻重的。因为今天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阻碍并不在于传播渠道和接受面上,因为网络文学被改编成影视剧只是一个小的分支,今天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提升创作质量还有开掘数字文学性上。网络文学根本上是网络化的数字文学,它首先是数字媒介技术的产物,其次是网络使其获得了充分发展,因此网络文学就是网络化时期数字文学的典型形态。数字文学性就是对数字文学特别是作为其典型形态的网络文学根本特性的高度概括。中国网络文学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应充分使用实时动态、超链接、多媒介、复合符号等数字技术,开拓以数字现代性为文化旨归的数字文学性。此外,除了技术方面的要求,中国网络文学在文学品味的导向、网络的写作水平还有创作者的版权、著作权等方面还要做进一步的完善,只有这样,中国的网络文学才能够走出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最终走向对新时代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的追求。
【引文注释】
注[1] 晓华. 网络文学是什么 [J]. 人文杂志,2002 年第 1 期。
注[2]参见金振邦《新媒介视野中的网络文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34 页。
注[3] 鲁捷 . 王粤钦 . 论网络文学概念及特征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1)
注[4]胡意利.影视剧对网络小说改编之原因探究[J].大众文艺,2011(22)。
注[5]赵光平.从自由到捆绑———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困境探析[J].时代文学,2011 年第 8 期。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 . 传播学教程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莫云. 网络文学原生态[ J] . 文艺理论, 2001, ( 2) 。
[4]葛红兵. 新世纪文学新生的可能性[ J] .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1, ( 11) 。
[5]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发展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6]宋晖, 赖大仁. 文学生产的麦当劳和网络化[ J ] . 文艺理论,2000, ( 5)。
[7]马季著:《读屏时代的写作: 网络文学10年史》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
[8]柏定国著:《网络传播与文学》.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8。
论网络文学的影视剧改编(四)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