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784
李清照和辛弃疾词比较
词上关于词派的分法,历来有豪放、婉约之别。皆言辛弃疾豪放;李清照婉约。明张綖《诗馀图谱》:“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盖亦存乎其人。”今已不说“词体”,而以“词派”代之。清代王世祯继承和发展了张的词说,《花草蒙拾》称:“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有《稼轩长短句》传世。
李清照(1084—约1151年)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后人辑《漱玉词》。
李清照词长于自我抒情,善于以女性特有的笔致写细腻之情,委婉含蓄、深情绵邈。辛弃疾词则气象宏阔,大开大合,写报国壮志,情怀激烈,语言雄健刚劲。然相同的时代背景,一样的爱国情怀,一样的屡遭挫折、悲凉堪叹的坎坷经历,以及同样不甘流俗、追求自我价值的超卓心志,连同尊重女性、礼赞男女爱情的相同立场,使李词与辛词又表现出很多相通之处。
1.鲜明的自我形象
婉约含蓄李清照。
清照父李格非为北宋著名学者,其母为北宋名臣王拱辰之孙女,擅长诗文。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善于文章,工于诗词,为历代文人所称赏,被誉为南宋婉约派宗主。早年与夫赵明诚致力于彝器、石刻、字画的收藏研究。1127年金入中原后,避乱南方,所藏文物大部遗失。赵明诚死后,处境孤独、凄苦,后病死于金华。词作前期她的词爽朗明快,文笔委婉细腻,真挚动人,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及内心感受,描绘出了真实而又复杂的自然之态。多写悠闲情怀及风光景物。后期的词多写思乡旧怀或反映个人身世,今昔对比,我们不难体味到那种隐逸在婉约风格下的俊爽,明朗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黄花瘦,一句道尽了相思愁。李清照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就是她的词作,她发表了前无古人的婉约词,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词坛上树起了一面旗帜。
激昂豪迈辛弃疾。
辛弃疾出身行伍,曾经组织、参加过抗金的义军,后从北方回归南宋朝廷,寻求报国之门。而辛弃疾“归正人”和北方人的尴尬身份,致使自己不被赵宋王朝所信赖和重用,空怀一腔热血却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辛弃疾是把个人的命运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南宋的词人之中,可以说一声了不起。
《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表面上看起来说的是三国的历史,同时借曹操的话来赞扬孙权,作者借用着托古讽今的手法暗刺南宋政府无能。只懂得签和约却不会去整军备武。这是比《摸鱼儿》骂的更巧妙痛快。实在是惊人的妙笔。尤其是结尾处直引《三国志》中的曹操原话,做到了古为今用,自然入妙,这也是辛词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
2.深沉的爱国情怀
李清照的词以金兵攻占汴京为界线,约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前期她的词爽朗明快,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情别意,南渡以后,她饱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生活视野有所扩大,词的内容多为思乡怀旧,反映个人身世的今昔之感,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怀也时有流露,作为一名杰出的女性作家,她以亲身经历,独特的视角,深幽的笔触写出了闺中女性的细腻温柔,表达出深厚的爱国之情。
李清照的词婉约中饱含着深情,抑郁中体现着美感,她的词虽没有苏轼“把酒问青天”的豪放,亦没有李白“白发三千丈”的极度浪漫,然而其真实的细腻纤巧的女性情怀和俊逸刚健的倜傥之气形成了李清照独特的艺术风韵。
李清照的诗词风格的形成、演变与发展的过程,就是因为国家、民族的沦丧,造成她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人生悲剧的过程。
李清照的家史和个人的经历,就是大宋王朝由繁荣昌盛到没落萧条的历史的缩影。南渡之前她的词风缠绵悱恻、婉约细腻,是和她的书香门第的优裕生活相一致的。南渡以后,她从大家闺秀、优越富有,沦为流离失所、苟延残喘。这样,她在词作中明显增加了念国怀土、收复失地的内容,形式也用牢骚意气、含沙射影代替了长吁短叹、风花雪月。这一时期她的咏史诗,更是充满横刀立马、气贯长虹的大丈夫英雄气概。
金人的鼙鼓,京、洛的沦陷,二帝(宋徽宗、宋钦宗)的被俘,李清照这位女文豪“浓睡不消残酒”的安宁生活被粉碎殆尽,面对着国破家亡的悲惨现实和东漂西泊的逃难生活,一腔热血的李清照再也抑制不住心头的苦楚和痛恨,她炽热的爱国情怀通过她的诗词源源不断地表现出来。
《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诗朋酒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作于绍兴十一年宋金双方签订和议以后,南宋统治者认为高枕无忧了,尽情享乐。“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在这里暗示“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表达了作者反对妥协投降的爱国思想,作者的哀怨、留念和感伤都与国家安危系在一起,可见晚年的李清照做到了与国家、民族和普通百姓同呼吸共命运。
李清照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人,她既为个人的不幸遭遇深感悲痛,更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发愁。眼看山河破碎,人民惨遭蹂躏,家国之痛,紧紧萦绕在心中。她没有向命运屈服,更没有产生悲观绝望的厌世之情,她顽强地活着,不停地挥动着手中的笔,写出了对祖国的深深的爱,对人民深深的爱,对苟安的统治者和外来侵略者的痛恨。
辛弃疾报国无门,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年少时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的壮志豪情付之东流水,自己一生崇尚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希冀自己能具有孙氏般的雄才伟略,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使词人万分叹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人事皆非。作为一名行伍出身的将才,辛弃疾怀抱的是英雄情结,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慷慨激昂。而事实上不受重用的词人满腹牢骚,只能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的东家种树书”。英雄无用的压抑感和壮怀豪情无人理解的孤独感成为辛弃疾心中无法排解的愁绪“欲说还休”,只能将苦水往心里头留,“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这是一个落魄英雄的生动的形象写照。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