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9567
引 言孟子,名轲,字子舆或子车,是战国时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共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千百年后,人们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孟子的个性、情感和精神,看到一个大思想家的鲜活形象。这正是《孟子》千百年来一直具有无穷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古代对《孟子》的研究,大都围绕《孟子》从各个方面进行各种诠释。学者们从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氛围以及个人的经验,通过注疏、传说、考辨、音义等方式,来解释经典的意义。20世纪以来,随着诸子学的勃兴,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在文学研究方面,涉及面广泛,从散文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从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展开的,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在修辞方面,《孟子》比喻研究,从起步而蔚为大观,得到广泛的探讨与研究。但相对于《孟子》的散文艺术、孟子的哲学思想及社会政治主张等方面来说,《孟子》比喻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无疑尚有不少缺憾。冯广艺的《汉语比喻研究史》总结了孔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庄子等先秦诸子的比喻理论特色。但是,该书对孟子的比喻运用虽有零星描述,却没有像对以上各诸子的比喻理论进行总结性的描述。从《孟子》比喻研究的现状来看,看似《孟子》比喻实践研究相对较丰富,但角度无非是《孟子》比喻在论辩中的运用,《孟子》比喻在散文艺术中的体现,《孟子》比喻的主要特色等。《孟子》的比喻研究仍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索的方面,本文试图在研究《孟子》比喻运用的同时探究其文化意蕴,希望能在《孟子》
的修辞研究领域有新的收获。主要采用文本阅读法,分类归纳法,查阅文献法。
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达的事物。比喻的构成,必须有两个成分、两个条件。两个成分是:一个是所描绘的对象,即被比喻的事物,叫做“本体”,或“主体”;一个是用来作比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喻体”,或“客体”。两个条件是:一个是本体和喻体应当是不同的东西,有质的差异;另一个是两者之间又有某种相似之点。有时本体和相似点不明显,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确定。通常情况下,本体比较抽象、深奥,是交际对象感到生疏的;而喻体则是比较具体、浅显,是交际对象所熟悉的。本体、喻体、比喻词、相似点就是比喻的四个要素,根据这四个要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特征,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及其若干种变式,后者常见的有博喻、连喻、引喻、缩喻、倒喻、逆喻、进喻、类喻和较喻等等。孟子一生游历各国,劝说统治者放弃武力争夺,施行仁政,重视百姓。他为了使自己的主张得到推广,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运用大量比喻修辞手法。东汉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曾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据有人统计:“《孟子》中的比喻,全书二百六十一章中,就有九十三章总共使用一百五十九种”。《孟子》中的比喻运用丰富多彩,不仅广泛而巧妙的运用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而且也出现了比喻的许多变式。本文主要考察明喻、暗喻、借喻、讽喻等比喻方法在《孟子》中的运用。一、《孟子》比喻的基本类型(一)明喻明喻就是本体、喻词、喻体三者都具备而表示本体和喻体是相似关系的比喻,这也是比喻方法中最基本、最典型明了的形式。宋代陈骙称明喻为直喻,并在他的《文则?取喻十法》中说明了其特点:“一曰直喻,或言犹,或言若,或言如,或言似,灼然可见。”明喻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详式明喻,即本体、喻词、喻体同时出现;另一类是省略喻词,采用并列对举的形式来显示本体与喻体之间的比喻关系,叫略式明喻。《孟子》中有四十一章运用了这种修辞方法,并且明喻的这两种类型都能在文中找到例证。比如:(1)“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上》)(2)“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梁惠王上》)(3)“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公孙丑上》)(4)“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公孙丑上》)(5)“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离娄上》)(6)“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离娄上》)(7)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告子上》)(8)“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公孙丑上》)(9)“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公孙丑上》)(10)“民望之,若大旱望云霓也”(《梁惠王下》)(11)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12)“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公孙丑下》)(13)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公孙丑上》)(14)“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尽心下》)(15)“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滕文公下》)(16)“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17)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例(1),本体是“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喻体是“缘木而求鱼”,用喻词“犹”连接。孟子用“缘木而求鱼”来比喻齐宣王想通过战争来称霸诸侯,说明他的手段和想要达到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最终只能一无所获。生动形象地揭示出齐宣王欲以霸道达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是多么的荒唐可笑;例(2),孟子先用久旱的禾苗形象的比喻天下百姓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久旱的禾苗逢甘露,谁也无法阻挡它的蓬勃生长。老百姓此时的情形也和久旱的禾苗一样。由此推出如果有行仁政、不杀人的君主出现,老百姓的归附也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无以抵挡。孟子以“水之就下”的特性劝告统治者施行仁政,才能使百姓信服;例(7),孟子用水可以扑灭火,来比喻仁是足以战胜不仁的,以此来教导人们培养良心,树立“仁必胜不仁”的坚定信念。他用简单形象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出来,让人易于明白接受;例(11)中,孟子用掘井为喻,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持之以恒,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功夫要用到家才有价值。做一件事就象打井,井打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仍然是一口废井;例(12),古代的君子,他们的错误好像日食月食,百姓都能看得见。孟子用“日月之食”来比喻古代君子的过错,用比喻词“如”连接;例(13)孟子先以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为例来阐述人应洁身自好,不要受坏人影响,接着用“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来比喻“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这一相反的情况,这个比喻使句子之间相映成趣,便于读者形象而具体地捉摸住各种情况来进行相互比较;例(14)和(15)又与前面的句子有所不同,是以“……之类”为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例(16)和(17)就是《孟子》中典型的略式明喻。例(16),本体是“人无有不善”,喻体是“水无有不下”,省去了喻词,将本体事物和喻体事物排成对偶句式,生动形象的用喻。例(17),本体与喻体的比喻关系也是采用并列对举的形式显示出来。句中以熊和熊掌不可兼得则设于而取熊掌来比喻“舍生取义”,使抽象深奥的道理显得浅显易懂。让人领悟到:人性中的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