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雀东南飞》的叙事特色
[摘要]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之为中国乐府诗集双壁,由此可见其在我国叙事诗中的地位。这篇民歌叙事诗极具特色,它再现了中国东汉的生活习俗和历史文化。探讨《孔雀东南飞》的叙事特色,一方面可以提高叙事写作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的传统人文情感。
[关键词] 语文;孔雀东南飞;叙事特色。
《孔雀东南飞》作为语文学科中必须学习的一篇文章,它包含了许多知识和内容。我们先不说其中大量优美词句的描写和任务场景的精心描画,只是初读其诗,就能感受到其中主要人物的情感悲剧,这种悲愤令人荡气回肠而又唏嘘不已和深感痛心。阅读此篇文章会有如此强烈的情感变化是因为《孔雀东南飞》这篇叙事诗有自己别具一格的叙事特色。
这篇中国汉乐府最长的民歌叙事诗借助了不到两千字的语言,描写了东汉之年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穿着打扮,对人心理感情的描写和叙述更是入木三分。作者能用如此之神笔来叙述一对恩爱夫妻历经各种矛盾最终共赴黄泉的故事,可见他有着强烈的叙事能力和叙述特色。《孔雀东南飞》的正文通过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的叙事结构以及生活场景和人物心理变化与对话态度的细心刻画,叙述了一个千古传诵、世人难忘的爱情悲剧。
一、《孔雀东南飞》浪漫的叙事特色
唐朝李白的诗歌是公认的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文学作品,但是在此之前,《孔雀东南飞》已经含有了叙事诗的浪漫色彩。《孔雀东南飞》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挥洒出浪漫的叙事特色。所谓的“比”是以彼物比此物,而“兴”则是先说他物引起所咏之物。
《孔雀东南飞》有很浓厚的“兴”的叙事特色。在文章的开头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种先直接告诉人们结果的叙事再引起了下文整体的叙事,最后在结尾处进行了深情的场景叙述。如“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这种“鸡头凤尾”的叙事特色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赞同。在焦仲卿与刘兰芝第一次分离时,女主人公说:“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把女子温柔的感情比喻作具有韧性的蒲苇,细腻如丝,把男子肩负重责的情感比喻作稳重的磐石,希望磐石和蒲苇互诉情长永不分离。这种浪漫的比喻叙事特色将文章推向了高潮,为后来男主人公所说的:“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做了一个完美的铺垫。
二、《孔雀东南飞》动静结合的叙事特色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我们来联想一下当时的场面,一个女性在装扮自身的同时都是以着装、整理容颜为主要的步骤,在这些步骤中可以体现一个人物的性格。在《孔雀东南飞》的整篇文章当中,作者惜墨如金只用了短短两行文字便把一个古代女性晨起梳妆打扮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在这短短的数百字当中,作者以肖像描写为主要写作手法,用细腻至极的笔尖展现动静结合的叙事特色。从刘兰芝早起着衣的动作到称赞女主人公美妙的静态描写无一不用尽心思。这种写作心思从时间的先后顺序开始,然后动静结合。每一个动态描写都截取了最主要的动作,例如,着衣要四五通来体现刘兰芝那高傲的自尊心,静态描写展现了她的美丽,但又从比喻中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而且文中的“流”字富于动感体现了作者的动态描写,也使文章富有动作之美的叙事特色。作者虽然在文中有“生小出野里”这一句古诗,再加上丈夫只是个“府小吏”的刘兰芝,那么根据推理女主人公的穿戴本不会如此珠光宝气。可是利用动静结合的叙事特色把刘兰芝的穿戴写得豪华至极,这也是诗中运用了汉乐府民歌常用的夸张和铺排手法,不仅借助动静结合的叙事特色写出刘兰芝的服饰美来渲染她的外貌美,也为后文的悲惨古诗埋下了伏笔。然而,接下来四句转入从静态的角度描写刘兰芝的服饰美:“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鞋子和束带用材高档,质地精美,这两个意象写出了刘兰芝的着装美。
论《孔雀东南飞》的叙事特色 (2) (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