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785
论《离骚》抒情主人公的悲剧形象
[摘 要]:在西方悲剧哲学理论进入成熟阶段时,中国文人和学者仍在探讨中国文学史上是否有悲剧,遍寻无果之际,《离骚》因为其具有特殊悲剧效果的结局而吸引人们的眼球。透过屈原笔下这个独特的悲剧形象,反映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与时代走向之间某种不可言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体现出人之谓人的独立生活意志。
[关键词] :《离骚》 悲剧 抒情
本篇范文是在学习叔本华悲剧理论的基础之上,对个人和历史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主要是探究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历史事件之间的某种虽具有偶然性但却无法更改的必然联系,研究的目的是要求人们在对一个历史事件进行评析时,从微观的角度看待个人的主导地位。从个人角度来讲,芸芸众生,并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瞬间改变万物,但每个人的每个观点和举动却同时决定着历史的走向,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联系促使我们审查自身,反省自己。而《离骚》一文正是运用各种抒情方法,描绘出一个虽有着满腔抱负,但却生活在一个奸臣横行的时代的形象,他在苦闷无处寄托之时,不得不选择投江自杀。
本篇范文首先通过解析这个形象,在其时代背景的烘衬下,然后结合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在相关论点的基础上,论证个人的生命意志决定着时代走向。这也正是该篇范文的核心所在,其意义就在于促使人类学会肯定自己的生命意志,不要将自己逼入死角。我们在歌颂《离骚》主人公高风亮节的同时,更应该看到生命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是靠着完结来完成的,或许他释放自己的苦闷后,继续保存自己的生命,会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这同时也是在遵循着对生命负责的人本主义态度。
一、屈原与《离骚》主人公的形象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关于《离骚》,我们早已是耳熟能详,其特色除了在词作风格上广泛应用楚方言外,在表述主人公身份之时,更是穷尽所有赞美之词,将自己的世系、品德、修行、能力进行一一赞赏,同时用各种稀有花草,诸如“木兰”、“宿莽”来象征自己的高风亮节。而这样一个美好的接近完美的形象能遭遇什么忧愁呢?
屈原又通过借古讽今开始讲述为君之道,何为贤君,何为逆臣,形似褒扬,实则在贬斥时政,奉劝君王擦亮耳目,学会察辨忠奸,只要君王有此意,主人公愿意“道夫先路”,甚至“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也在所不惜,一个忧国忧民的贤才形象跃然纸上。但君王显然并不像主人公所期望的一样,这种希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迫使主人公不得不转向自己的精神境界,他在忧国忧民的同时,开始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叹,因其不愿与人同流合污,所以更显得孤苦清高,这样,一个虽郁郁不得志但却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就被刻画出来了。
屈原所描绘的这个形象是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的,他拥有几近完美的品格却生不逢时,个人与时代的巨大冲突,促使命运的张力无限扩大,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出主人公的命运和结局。
主人公最终为了自己崇高的理想世界,选择了投江自杀,表面上结束的只是这一个人的生命,实质上却是一个国家走向没落的开始。一个怀揣着人民、国家,有着崇高品格的贤才,不得不选择死亡以求解脱,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时代?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学者在探究这个形象时,都会将他比作屈原个人的自传,当然,这也是有一定的事实根据的,文中开始部分所描绘的主人公是受君王推崇的,赐名赐字,家世显赫,这也与屈原本人的经历一样,而后,君王受奸臣蛊惑,开始疏远主人公,以至于他苦谏无果,投江自尽,这与屈原本人的命运也极为相似。司马迁在《史记 . 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而文中主人公正是他个人意志的化身,是承载着他个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