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446
浅析方鸿渐的悲剧人生及“围城”的现实意义
[摘 要]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特色鲜明的小说,也是他唯一一部以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经历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全文主要描绘了留洋回国青年方鸿渐在教育、爱情、事业、婚姻人生四部曲的失败过程和他与其他各色人群的矛盾纠葛,通过其在不同阶段的“围城”中的相似遭遇,揭示出了主人公的悲剧人生。本文通过对方鸿渐为代表的一类知识分子的塑造,描写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不同人群面对不同的“围城”,那种内心的纠结,真切揭示了那种人性的弱点,把方鸿渐的悲剧人生刻画的淋漓尽致。但是,其悲剧人生既有其自身因素,更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总之对今天的我们,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方鸿渐;悲剧人生;自身因素;社会环境;现实意义
在中国现代文文学史中,《围城》是最有意味、最深邃的一部奇书,也是钱钟书的代表作,更是他唯一一部以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经历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围城”取自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通过这个比喻展开叙述,表现了人类的生存境遇。书中透过主人公方鸿渐的遭遇,揭示出当时一类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人性真实。
《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作为一个留学归来的高级知识分子,他有着知识者的聪明,又有知识者的不安分,他总想摆脱困境,但又处处陷入困境。最后成为事业上一无所成,生活上一无所有,爱情上一无所获的孤独者、流浪汉,是现代文学史中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方鸿渐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客观生活环境对他的影响。
多年前读过《围城》,觉得它定会长盛不衰,是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近日再读围城,重新审视那些对于该书的许多评论,依然历久弥新。好书不付百回读,再赏后,更觉小说里,那人物、那人性、那人性所带来的生存处境,那挣扎与无奈,与现实生活无二。
钱先生笔到之处,无不是用那点点滴滴的细节折射了人性,如把人的筋脉照出来,让你看个仔细。那份真实和自然,看是如手过肌肤,实则每一点都在穴位上,俗话说,画人难画骨,钱钟书老先生把骨都画出来了,这样一部用细节和比喻雕刻出来的人生无奈的悲剧,满纸的戏谑满纸的调侃,怎不让人哭笑不得,喟叹三匝,思之良久,启迪一、二呢?
一、浅谈“方鸿渐”的人物形象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作为《围城》一书中的男主角,方鸿渐自然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引领这本书的走势,勾画出这围墙内外的一番番令人感觉真实又虚幻的景象。对于方鸿渐这一艺术形象的把握和评价,《围城》评论者们看法不一,有的说方渐鸿是一个被作者嘲讽的对象,是一个中国式的“多余人”,是“一个连牢骚也懒得发的玩世不恭的怠惰者。”;有的说他是被作者同情的对象,“一个处于中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带有浓厚过渡色彩的知识分子典型。”应当说,这些观点都有相当水平的见地,甚至有的已基本上走进了“围城”,观察和探寻到了其艺术的真谛。但是,我读了围城后则认为,就作品中的基调而言作者还不是对方鸿渐一味地讽刺,方鸿渐还不完全是作者“嘲讽的对象”,而是同情多于讽刺。
应该说,方鸿渐在《围城》众多的人物当中,还算得上比较正派的角色,他正直、不愿与社会同流合污,是有别于李梅亭、陆子潇、韩学愈、顾尔谦之流的,与他们为伍,方鸿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