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李白的人格理想是“功成身退”,其积极意义表现在:适应了诗人所处时代奋发向上的主流意识;“功成”表现出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知识分子尊崇儒家,积极要求入世、渴望建立功业的强烈的进取精神;而“身退”表现出诗人功成不居的高洁人格。但是,入世的艰难使李白难以“功成”;两次从政的经历也让李白对“功成”感到了失望。而李白个性的狂放张扬,不善处理与身处环境及与人之间的关系,政治嗅觉不敏感等,也表现出其自身并不具备一个政治家或政客应当具备的能力。这些矛盾造成了李白在现实中的尴尬,也导致了他的“功成身退”理想的不可能实现。于是,功未成而身先退就成了李白痛苦和无奈的选择,但又是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李白 人格理想 意义 矛盾与尴尬
【正文】
李白的人格理想是“功成身退”,这是他一生理想的最高境界。为此,他从年轻时即立下致君尧舜的雄心,出川游历,浪迹四方,为了达到济世生民的目的,广泛交游,到处干谒,渴望着能够伴君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最高理想。诗人的这种理想和实践固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应当给予肯定的评价。但是,这种值得肯定的理想却由于封建社会中现实存在的偏见和难以抗拒的陋俗,由于诗人自身狂放张扬的个性和不善处世的弱点结合而成的性格的矛盾体,而最终成为空想,表现出一位伟大诗人的崇高理想在社会现实中的矛盾与尴尬。个中原因值得深思,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一、李白人格理想的积极意义
一般来说,人格理想的形成,一方面受到社会的、历史的、家庭的文化影响,另一方面有赖于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李白生活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从少年时起便胸怀大志,希望能有所作为。他遍览百家,无所不读,接受诸家思想特别是道教的影响,有着“五色神仙尉,焚香读道经”(《题江油尉厅》 )的经历。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 (《上安州裴长史书》),还说自己“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赠张相镐》)。望文辞而可想见其英才勃发、踌躇满志之状。25岁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由蜀中到荆楚、关中,又到长安。其间访友游说、多方干谒,表现出渴望有高人贤达提携,使他能够入朝一展才华的强烈愿望,且时而仗剑任侠,时而纵情山水,时而学道求仙,经历颇具传奇色彩。正是由于在青少年时代这些丰富而曲折的学习、游历的经历中李白接触到儒、道、释及杂家、纵横家、兵家等诸家不同的思想,对其人格理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诸家思想的影响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的融合,使李白最终形成了以儒、道两家为主,杂糅其他诸家的思想体系,而作为其最鲜明标志的便是“功成身退”的理想。
明确提出自己“功成身退” 的人生理想,是在作于开元十五年(727)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
“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而来,尔其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已。乃虬蟠龟息,遁乎此山。仆尝弄之以绿绮,卧之以碧云,嗽之以琼液,饵之以金砂。既而童颜益春,真气愈茂,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俄而李公仰天长吁,谓其友人曰:吾未可去也。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安能飡君紫霞,荫君青松,乘君鸾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此则未可也。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
时李白27岁,出川游历未久,尚未奉诏入宫,在华美的文辞间充溢着的昂扬激情和道骨仙风之中,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他的人生蓝图:凭借 “不屈己,不干人”之高洁品行,施展“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之过人才智,建立“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之不世之功,而后效仿范蠡、张良等先贤功高不居,“浮五湖,戏沧洲”,重返自然,以遂自己“身退”之志。这种理想,既表现出诗人愿意竭尽才智为国建功为己求取功名的强烈进取心,也显露出诗人功成不居的高尚情操,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李白人格理想的积极意义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矛盾与尴尬(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