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承续被“五四”割断了的古代语言体系,在中国现代文化中注入活跃的古代语言因素
“五四”以来的革命改变了中国文化。“本质上,中国现代文化不是从中国古代文化内部蜕变而来,而是西方文化逐渐浸入中国文化的结果,中国现代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西化特征因而也是现代性特征的文化。” 后来“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思想纯化,和相应的语言政治性纯化,更使我们失去了汉语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今天,探寻方言词语的源流,可以明确方言与古代语言的同源性,了解它们在汉语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尊重古代,承续被“五四”割断、被“文革”灭绝了的古代汉语体系,把它们作为活跃的因素再注入到中国现代文化当中。
就像贾平凹作《秦腔》,其语言,“完全是秦腔、秦调、秦韵,渗透着秦风、秦俗、秦文化。” 如果仅使用流通语言普通话写作,表现不出历史沉淀厚重的土地上的文化特色。
三、《秦腔》中原生态存在的古词语初考
(一)源于先秦两汉的古词语
赤 我说:“要穿穿皮袄,不穿就赤身子!” “赤”,用普通话解释,就是“光着”。普通话保留“赤身裸体”这样的词,但已不单独使用“赤”。古代的“赤”,意思是“光、一无所有”。《韵会》:“赤体,见肉色也。”
先人 夏天智说:“没我们了,你也就不回来给先人上坟了? 这个“先人”一词指祖宗。这个词是从《诗经》世代流传至今的。《诗•小雅•小宛》:“我心忧伤,念昔先人。”
致气 在清风街,天天都有致气打架的,常常是父子们翻了脸,兄弟间成了仇人。 老两口致了气,不再说话。 我觉得这个词应该写作“忮气”。因心里不平而发生忌妒的或争胜较劲的情绪,或怄气,便是“忮气”。古语中,“忮”是“心患忌恨”的意思。《诗•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毛传:“忮,害。”
溢 巷里水流不动,尿窖子溢了,屎橛子就漂。 锅里的液体沸腾而溢出,普通里话说“潽(pū)”,西北口语说“溢”。古代,水满外流即为“溢”。《尚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 元•张养浩散曲《山坡羊》:“金银盈溢,于身无益,争如长把人周济。”
(二)源于南北朝隋唐的古词语
草驴 两岁的叫驴最好,但不能软着割,得领一头漂亮的草驴在它面前转。 草驴就是“母驴”。 “草”为牝、母,古已有之。最迟在一千五百年前,母驴就叫“草驴”了。《北齐书•杨愔传》:“卿前在元子思坊,骑秃尾草驴,经见我不下。”
寻 他说:“你爹的事你寻秦安。” 菊娃说:“当初你寻不下老婆的时候,见我看得能吃了,把我叫娘叫婆哩。” 普通话使用“找”的,西北口语通用单字“寻”。说“寻”不说“找”,是古人言语,始见中古文字。晋•陶潜《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八《中岩蕴能禅师》:“当初寻时寻不见,如今避时避不得。” 元以来,口语更多用于文字作品中,这个古人口语中的“寻”,也更多见了。元散曲:商衟《月照庭•问花》:“早寻人做主遮护你。”
解 我的邻居在他家的院子里解木板,锯声很大。 中星他爹估摸这树伐下来可以解棺板,能解两副棺板。 “解”西北念gǎi。这是一个用锯把圆木材分解成板材的动词。广西柳州方言、南宁平话等亦有此语,写作、、鎅。 很早,“解”就是分解的动词。如“庖丁解牛”。而用锯把圆木材分解成板材的动词“解”,始见唐宋。唐《敦煌变文•庐山远公话》:“十月满足,生产欲临,百骨节开张,由(犹)如锯解。”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一《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马鸣却问:木义者何?祖曰:汝被我解。” 元•马致远杂剧《岳阳楼》二:“你说杏汤便有,无了板儿。三十年前解开你,都是板儿。”
解不开 染坊的白恩杰说:“耳朵割了那成啥啦?”秦安老婆说:“成啥了?”白恩杰说:“你还解不开?”秦安老婆说:“解不开。” “解不开”的“解”,西北方言念hài。“解不开”意思就是“不懂”。也说“解不下”、“不解”。“懂”,就是“解开”、“解下”。唐代佛家曾使用“解下”一词,意思是悟透佛理,得到解脱。唐《敦煌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诸山坐禅解下日,罗汉得道日,提婆达多罪灭日,阎罗王欢喜日,一切饿鬼总得普同饱满。” 古代常说“解”,是理解、懂得的意思。宋《广韵》:“晓也。”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三《石巩慧藏禅师》:“祖曰:汝解射否?曰:解射。祖曰:汝一箭射几个?曰:一箭射一个。祖曰:汝不解射。”
掮 我在学校里口干舌燥地讲了一天课,黑来又掮了椽回来,进门累得兮兮的了。 他白天得空到学生家的山林里砍一棵两棵树,隔三差五了晚上就掮着回来,张狂得要盖新庭院。 “掮”就是“扛”。明•李素甫《元宵闹传奇》四:“他是个哑道童,有些蛮力,故尔用他掮些行头。” 这个“掮”是个晚起字。但是在口语里,这个“掮”并不是个晚起词。早期,人们曾把它写作“肩”。古代的“肩”,用为动词时,指用肩抬、挑、扛等。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谢中郎是王蓝田女婿。尝着白纶巾,肩舆径至扬州听事。”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五《渐源仲兴禅师》:“源持锹肩上便出。” 在西北一些地方,这个词念hǎn。
几时 大家说:“还不多?!几时请我们喝酒么!” “几时”是问“什么时候”。这个词,因为近似文言,普通话很少用。而西北乡间普遍使用这个词。这是古代的口语。唐《敦煌变文•妙法莲华经讲经文》:“贪财何日肯休?爱色几时能止?”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七《玄沙师备禅师》:“师问文桶头:下山几时归。曰:三五日。” 元散曲:杨果《翠裙腰》:“有客持书至,还喜却嗟咨。未委归期约几时。”
害 夏天义是个催命鬼,老老的人了,在屋顶上逞能得比年轻人干得还猛,更害气的是他还要督促地上干活的人。 出现心理变化或生理感觉说“害”。普通话口语中保留有“害怕、害臊”等。西北却有“害气”。“害”这个表示出现情绪变化的动词,出现于中古时代。唐《敦煌变文•燕子赋》:“雀儿被额,更害气喷。把得问头,特地更闷。” 元•马致远杂剧《荐福碑》楔子:“不知怎生,当夜晚间员外害急心疼亡了。” 《秦腔》中的古词语探源(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