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对贾平凹小说《秦腔》中使用的一些方言词语与古代文献中相同词语的比较,说明古代汉语是方言词语的源头,方言词语是古代汉语的遗存。《秦腔》中方言词语的使用,对中华民族传统语言资源的保护和重新开发具有积极意义,是对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贡献。
【关键词】 语言资源、方言、古词语、探源、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文】
人们认为,“五四”运动建立起现代汉语体系之后,汉语语言主体离开了旧的古代汉语,汉语词汇的主体也不再是古代汉语词汇。 但是,语言的历史惯性还存在于乡土民间。从那时到“文革”,汉语言确实饱受文化立场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干扰,语言资源开发受到制约。在汉语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中,这是一个受到今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所以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在读书界反响巨大,其原因之一就是方言词语的原生态使用。本文试图通过对《秦腔》中使用的部分方言词语与古代文献中同样词语的比较,说明古代汉语是方言词语的源头,方言词语是古代汉语的遗存,说明方言资源对于汉语言多样性和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
一、《秦腔》使用方言词语引发争论
(一)当代汉语使用者对方言词汇感到生疏,实质是对自己语言传统的疏离
《秦腔》问世以后,好评如潮。但其方言词语的使用,受到一些质疑。“有评论家指出,小说《秦腔》过于缓慢的节奏和过于地域化的语言风格,可能成为普通读者的阅读障碍。”“陕西话方言的特征,使不熟悉贾平凹作品的读者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秦腔》使用了大量陕西方言,尽管其中蕴藏了不少方言的幽默,但多数读者阅读起来会有一定困难。” “文中使用的大量陕西地方方言,为他们阅读小说设置了障碍。”“为读《秦腔》竟一度发火,不得已只好请一位陕西朋友用陕西方言为其朗诵。”
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生动的方言词语,竟成为读者的阅读障碍。这种现象测量出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与现代方言的遥远距离。同是汉语使用者,却只掌握官话的有限词汇,不懂得方言的丰富内容。究其原因,这是汉语传统的失落。
贾平凹曾说:“在陕西,民间土语是相当多的。语言是上古语言遗落下来的,十分传神,笔录下来,又充满古雅之气。” 他还明确地说:“我的语言多来自民间”。 虽然贾平凹不是在自觉地使用历史语言词汇,而是刻意吸纳民间语言,但客观上,他是在从历史语言中开发现代汉语资源。因为,乡土民间口语资源往往是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口语遗存,具有突出的历史继承性。
对方言的生疏,表面上看,是地域地理的差距造成的现实。深层考察,却是历史传统的断裂导致的结果。
(二)历史传统的断裂是“汉语危机”的深层原因
当代汉语表达方式的日益粗鄙化,以及公众对汉语优雅品质的普遍漠视,被认为是“汉语危机”。有人指出,“大多数人将‘汉语危机’归咎于英语与拉丁文的普遍使用、民族自豪感的缺失、语文教育的僵化、网络语言的泛滥、普通话的强势与方言的萎缩。” 这种“危机”的现状是,书写语言失范、生活用词平庸、媒体词汇乏味,我们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正从生活中日渐消退。“今天的汉语言文字,被一部分文化人认为比‘五四’之前任何一个时期都要苍白。” 对这种“危机”的结果,任继愈先生认为:“由于不重视母语,年轻人的汉语水平令人担忧。” 这是真正的危机所在:“真正的危机并不是将来的中国没有人使用汉字、讲汉语,而是将来的汉字和汉语不再能够葆存汉语的精神和魅力。”
人们已经认识到“汉语危机”的原因之一是“方言的萎缩”。方言中至今生动地使用着大量的古代语言词汇。它的萎缩,就是尚未消亡殆尽的古代语言词汇的进一步消亡。这些词语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是因为他们有着生动丰富的表达作用,有着顽强的语言生命力。强势推广的普通话在文化整合和政治统合上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对传统语言的消亡发生了决定作用。
文言文的形成,是建立在古代口语的基础之上的。很多今日看来是文言文才使用的词语,其实不过是当时的口语。“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破旧立新的革命性意义,但也导致了包括文言文在内的传统文化的灭绝。它所造成的结果之一就是历史传统的断裂。但是在乡土民间,这种传统在悄悄继续。
方言词语多是生长在古汉语语境中。在现代汉语语境中,缺少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当代人,自然会与它们相距遥远。近百年来,汉语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汉语不应该为现代化的进程而牺牲,它应该是维系中国人、中国文化的一个最核心的因素。“汉语的危机不在外国而在中国,不在别人而在自己。”
二、方言词语探源的意义
(一)认识方言词语的传统价值,有助于开发这种语言资源,保护汉语的多样性
现代汉语中,很多使用了千百年的词汇都消失了。而这些词汇在方言中的沉淀和使用,增加着方言的优于普通话的生动性和表述力。它们的存在,就是汉语言的多样性存在。
“现代汉语是深受西方语言影响的新的语言系统,它与西方语言具有亲和性,这种亲和性使它对西方语言具有敞开性。” 作为语言体系,现代汉语是“五四”后形成的,至今没有根本的变化。对传统语言的否定,与西方语言的亲和性,导致了传统词语的集体遗忘,更导致了对方言的陌生感觉乃至歧视和偏见。
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条件之一。对方言词语进行探源工作,有助于了解方言词语的文化传统性,使它们作为中国文化自身拥有的丰富资源,得以重新使用,进入当代语境,丰富汉语。 《秦腔》中的古词语探源(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