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探究)
4实施“活动—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策略
首先要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源动力是有认知冲突引发的认知需要,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时,教师要注意运用新颖原则,如在复习金属铁时,补铁剂中主角Fe2+在溶液中存在平衡:Fe2++2H2O Fe(OH)2+2H+,现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溶液颜色的变化应该是( )A.绿色变浅 B.绿色变深 C.溶液变黄 D.几乎不变化。有些同学认为c(H+)增大,平衡逆向移动,选B,有些同学认为溶液中有NO3-的存在,加入盐酸后,会体现强氧化性,会将Fe2+氧化成Fe3+.本人在课堂上实践后发现:学生的注意力、积极性和兴趣度非常的高。
其次,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可以采用学生比较好奇的方式出现,如以一封“浓硫酸给水的情书”开头(部分内容如下:亲爱的水:请允许我这样叫你,每当我遇上你,我就有种沸腾的感觉,我全身会发出大量的热。当我见不到你时,我甚至会在空气中寻找你的气息,寻找每一丝你的痕迹。我是多么渴望与你相处。我有时暴燥,这是我承认的,但这是我正六价的中心原子决定的,所以我无法改变我的脾气……)。当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所学内容之间出现空缺时,他就处于问题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呈现可激发学生在认知结构中搜寻可填补空缺的知识经验。
再次,营造宽松宜人的教学情境。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开放性、支持性、引导性的,坚持少讲多练,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随时对自己不懂的问题,与同学和教师交流探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最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总原则,“活动—探究”教学模式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这一模式倾向于让学生将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高中化学学习应该定位为一种问题解决活动而不是接受知识的活动。
5“活动——探究”模式在课堂上的运用
本人认为高三第一轮复习是让学生深化已掌握的知识,自主形成完整的正确的认知结构并能有序地从脑袋里调度。要达到复习这一功能,根据“活动—探究”教学模式,我认为复习的教学程序可简述为如下循环结构:
5.1生成知识结构图:这种知识结构一般都是教师在课堂上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的,或是让学生去看参考书上的结构图。我向学生作过调查,学生都认为这是一种无用功。但从理论上讲这种知识结构图对学生把各知识点由点成线或是变成面,使知识更系统化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活动—探究”模式中的知识结构图是让学生在课外完成的,写的方法是首先根据教材(必修、选修)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最后用适当的形式表示出来。其表达形式主要有概括式、表格式、链锁式等。学生写知识结构图不仅仅是再现旧知识(如化学方程式),更主要的是要把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对学习过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对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我们面对的是新课程刚实施才两年,08年是新课程实施以来第一届文档生,同行一致反应前两年一直在赶进度,没时间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所涉及的知识相当广泛,所学知识往往孤立、片面或是站在局部的某一角度学习的规律,运用知识结构图是站在整章、整篇、全册乃至整个高中体系的高度去俯视,不仅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还看到了它们在本系统中的地位(如从定性到定量)。学生自己写知识结构图的过程,是自己运用已有的图式,对各知识点做出反应的过程,也是对知识及其联系的探究过程,也是对知识的再加工、再创造。如在复习非金属元素——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时,教师编制自学式学案内容如下:1)写出你认为本单元的核心知识,以及能反映也这些知识的化学方程式。2)试着建立这些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3)请结合提出的核心知识,设计问题,让同学解答。从学生完成的学案看,最低层次是把有关化学方程式写了一次。完成较好的是不仅把化学方程式写了一次,还尝试用框图完成相互转化。但让人惊奇的是不管是哪个学生都会编一些题目让同学回答。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学生归纳出的本单元核心知识(课代表实物投影学生的整理)。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整理的情况,在学生的共同讨论下,一致认为本单元的核心知识有以下内容(教师不作提示,由学生讨论而得):1)工业制备硫酸的反应原理以及与工业生产的不同,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不同价态硫之间的转化关系。2)SO2的化学性质(酸性、氧化性和还原性、漂白性)。3)浓硫酸的性质(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4)客观地评价SO2对人类的影响。5)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学生建立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完整的更是让作为教师的我诧异。在他们的热烈讨论下,他们完成的相互关系图有以下三种:(图略)
(1)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2)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知识体系
(3)硫酸的制备和性质知识体系
5.2形成焦点问题
学生形成的知识结构往往是一个人的思考结果,形成知识结构的过程是一种自主学习过程。期间产生的的问题若在课堂上集体交流讨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及认知风格,因此对同一知识可以产生多种理解,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争论、取长补短,进行合作学习,从而对知识产生更全面的认识,充分理解知识间的关联。从课堂上的争论气氛中就可以知道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这就是焦点问题,一般焦点问题大多集中在核心概念和核心知识,而核心概念和知识也是联系结构图的中心纽带。比如离子反应中当反应过程中若产生气体或产生沉淀或产生弱电质时反应就能进行彻底。从学生讨论过程中就能发现,他们对离子反应的实质不是很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是体系中某些离子浓度的减少。而上述几种条件就是能使反应体系中某些离子浓度迅速下降。离子浓度下降越迅速,反应就越容易进行,反应的现象就越剧烈。这时的学生就不会死记硬背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了。
5.3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如在硫及其化合物的复习课上为突现+4价S的还原性,让学生选择合适试剂,将+4的S转化为+6价的S,请设计实验完成上述转化。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选择什么试剂,并设计实验方案(包括预期的转化、选择的试剂、实验现象、结论)。然后交流讨论学生设计的方案并同时分析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再进行实验探究。最后进行归纳小结。
5.4测验与反馈
测验练习要与学生辨析的内容有关,是辨析的应用和深化,要站在整体一单元、章、篇、全册乃至整个高中体系的高度,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创造性,要强调题目的发散性。让学生在练习中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加以应用和巩固。测验练习的另一目的是反馈。通过学生独立完成测验练习,学生和教师都可以获得关于学生学习状况的一些信息,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补救。比如从让学生写出五个钠盐与酸反应的强酸制弱酸的反应的练习中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能很快写出一个或两个,但后面几个就相对困难了,很少有几个能写完整。这说明学生知道有强酸制弱酸这回事,可有哪些强酸和弱酸,弱酸中谁强谁弱是学生的难点。此时教师就应适当拓展中学中的强酸和弱酸,以及常见酸的强弱情况,方法指导:必要的记忆是能力提高的前提,让学生有兴趣去记忆一些常用的知识。从学生体验这个角度看,要让学生学会对测验练习情况加简短的小结和评价,并交流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学习策略,再次组织复习,形成一个新的循环。
6“活动——探究”模式实践效果分析与收获
为了验证运用“活动—探究”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及时了解运用“活动—探究”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效果,本人在自己任教的两个文档班作了前测和后测。前测是指在不加任何干预情况下对被试的原始水平进行的测试,其目的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照和依据。任何一个教师不能仅凭先前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设计,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通过前测可以获得所抽取样本的最初水平或心理特征,能为教师提供第一手资料,并对针下药,再与后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实验处理的效应(量表略)。
问卷调查在本人刚接班时和实施二个多月后进行,并进行有效答卷的统计与分析。两个班共103人,有效卷102份。统计结果表略。对比前测和后测的数据,并结合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情况来看,初步验证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得到启示:
6.1“活动一探究”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能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6.2“活动一探究”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完成学案,形成问题;课上主动提问和讨论;课后及时完成专题作业等。
6.3“活动一探究”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合作讨论、完成实验,感受到知识建构的过程,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体会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增强学习的意志,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7“活动——探究”模式实践后的反思
本人在实践中有其成功的一面,但也感受到不少压力和困难,尤其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感触颇多。第一,新教材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但教材中有些调查和实验很难完成。第二,新教材中很多问题呈现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化的,答案也是开放性的。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有困难。第三,教师好不容易改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了,也好不容易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在课堂上动起来了,也热闹起来了,但学习成绩往往是下降了。第四,如果教师在复习教学过程中因学生的问题随意拓宽了,那么就存在教学进度跟不上了。第五,“活动—探究”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花费过多的精力在感兴趣的问题上必将影响其他科目的成绩,这无疑又是一个会引起矛盾的问题,学校不同意,家长不同意,其他教师也会反对。第六,现在教师的评价考核与学生的成绩直接挂勾,学生成绩不好,考核就差,如果很差还会因教学改革丢了工作,这种出力又不讨好的事有谁愿意主动出来做呢!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任重道远,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变革更是一场持久战。本人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新的高三复习教学模式:“活动—探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化学教学方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文中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人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能参与到研究的行列,共同探讨出真正能够转变学生学习习惯、开启学生心智、更适用的化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雷永生等著,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人民出版社,198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王祖浩主编,高中化学 (必修+选修),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靳玉乐,探究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黄湘武,皮亚杰理论在科学教育上的应用研究,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移植与应用,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