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四: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第2章第3节《常见的材料》的前置性研究:
金属为什么会生锈?产生锈蚀的条件有哪些?
准备下列材料:洁净无锈的铁钉、试管、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思考:为什么要用蒸馏水?)植物油、棉花和干燥剂氯化钙,也可以选用其他物品,设计实验以证明铁制品锈蚀的条件。
注意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现象,连续观察约一周,认真做好记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通过探究,你对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能得出哪些结论?
这个前置性研究趣味性很强,实验所需用品均可比较方便地得到,很适合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指导学生按照“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式进行金属腐蚀条件的探讨,使初中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科学并不遥远,只要自己用心,同样可以成为一个小小“科学家”。
2.5 开放性原则
合理开发教材资源、深入挖掘智力潜力、积极注重发散思维的作业布置是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手段。前置性研究也可以体现开放性,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布置开放性研究,让学生“各有说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
案例五: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1第一单元《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一节的前置性研究:请通过多种渠道(例如图书馆、互联网等)收集整理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元素周期表的形成过程,归纳不同形式的元素周期表,并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尝试编制自己的元素周期表。
3 前置性研究的展示和评价
即使再好的教学方式,如果不坚持实施,一切也会成为徒劳,要想使前置性研究能切实有效地开展下去,除了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研究内容之外,对学生前置性研究的展示、评价反馈以及激励也是尤为重要的。
3.1 前置性研究的展示
生本教育提出四步教学模式:前置性研究(由教师提供一个最根本的,最简单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成果),班级交流学习(提出更深刻的问题),熟悉学习(巩固学习内容)四步教学模式。无论是小组合作学习还是班级交流学习都是通过前置性研究的展示来实现的。
它的意义在于:
第一,要想实现“以学定教”,首先要了解学生学得怎么样。前置性研究的展示就是学生“想法”、“做法”、“说法”的展现过程。教师通过前置性研究的展示获得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可以有效地增进对学生思想、性格、学习程度的了解,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方法,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更好地发挥“帮助者”的作用。
第二,“前置性研究”的展示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的自我构建。在展示中,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别人的意见或专注别人的操作,对来自他人的信息进行思考、判断、加工,反对或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最终形成共识。这一过程,使学生直接目睹了他人的思维方法,并敢于提出异议,大胆争辩,学会取人之长,给他人以帮助,并使自己从中得到提高。在思维碰撞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三,前置性研究的展示能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并学会欣赏同伴的优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转变。
当然,前置性研究的展示也要讲究策略,既要让不同的答案、观点充分展示,也要注意提高效率。因此,一般先在学习小组内展示。经过小组的评议,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全班展示。
3.2 前置性研究的评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反省和自我调整的。因此,对学生“前置性研究”进行评价时,应实行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的多元评价方式。
自评和互评是发展性评价相对于传统评价的最大差异,发展性评价要求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来。因为,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价值判断,都有他们自己的体验与感受。每个学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自身的需要和情感出发,对教育活动作出判断,在作为被评价对象的同时,也是积极主动的评价者。学生的自评、互评最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最能反映学生学习中的真实问题,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可以参照过去对现在的自我进行反思和评价,可以根据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还可以通过与同伴的比较来对自己进行评价。自评、互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当学生采取基于自身的内在标准进行评价时,他们就会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学习动机。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调整,有助于提高其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的。
同时,评价内容上应转变传统评价仅仅关注对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的单一倾向,开展全面化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是否已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化学技能,还要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
当然,在学生自评、互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参与到其中,一方面作为一名参与者提出一些学生尚未想到或忽视了的问题,把对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另一方面,作为帮助者适时为学生启发、解惑,解决学生“认知不平衡”的问题,进而不断改善、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第三,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从始至终呈现着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息,在合作交往中获取知识技能、学会学习,在和谐的氛围中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4 结语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提出过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精心设计和实施“前置性研究”,在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空间的同时,也使老师能更为精准地把握学生现有知识状况,从而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使教学更为有效。
当然,在前置性研究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困惑的,最明显的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比较大,以至于准备不太充分、研究不太深入的同学难以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难以在合作学习中处于主导地位。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是有待进一步培养的。这些困惑就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总之,作为教师,要承认、尊重、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并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性,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要将自己视为生命的牧者,而非拉动学生的“纤夫”。要把教学内容从传授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引领学生体会知识的“灵魂和线索”,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获得的方法和技能,从而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