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判断装置的名称:A池为 ,B池为 。
⑵锌极为 极,电极反应式为 ;
石墨棒C1为 极,电极反应式为 ;
⑶、、、、、、
学生对第⑴小题中装置名称的判断、第⑵小题中电极的判断、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有困难,这与本课中学生给出错误答案(2Cl--2e-== Cl2)的原因有没有相同之处呢?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根源应该是相同的。原因是学生对原电池的原理反应应为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电解池的原理反应是不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理解的不到位。通过反思,我们会发现要解决吸氧腐蚀实质这个教学难点,其根源应在原电池、电解池原理的教学。这给我们今后的教学积累了经验。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该基于预设但又能突破“预设”的樊笼,从“预设”走向“生成与建构”。这里弹性预设制约着动态生成,动态生成又反作用于弹性预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教学的艺术在某种意义上就体现为教师如何把握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即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
3多元为主、一元为辅
新课程在教学方面的核心理念之三是多元性。多元性教学就是以多元性哲学思想为指导的一种教学理念。它主张教学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应变性,提倡结论的多样性和获得结论的思维方式与认知过程的多样性,强调求异、追求个性、宽容另类、鼓励创新,反对教学的单一性、专制性以及无条件的求同和以循旧性和强制性为前提的统一性。多元性教学的核心理念就是创新,它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前提。没有以民主、平等、自由、开放、选择、宽容为表征的多元性教学,没有对求异的鼓励、个性的张扬,创新素质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相对多元性教学理念的是一元性教学理念,笔者在准备市级公开课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同分异构体》的过程中,分别根据多元性、一元性的教学理念,采用实验班、对比班的不同设计进行对比教学。
【案例3】采用不同教学处理的《同分异构体》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实验班教学思路 对比班教学思路 设计用意
教学引入
向学生展示6组常见的物质,请学生分析哪些是同分异构体?并提出问题:同分异构体形成的原因?
通过“反应停事件”的介绍,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同分异构体。 实验班在新课引入阶段提供了整堂课的思路,即同分异构体形成的原因及其识别与辨认;
对比班创设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起学生回忆与本课学习相关的已有知识。
教学展开 1.同分异构体产生原因的教学
⑴原因一:分子内原子结合的顺序不同
①模型搭建(C3H8、 C5H12)
②C2H5OH、CH3OCH3球棍模型的展示
③正丁烷结构简式图片展示
④根据①②③,教师提问、学生总结。
⑵原因二:成键方式不同
①模型搭建(C4H8)
②结合模型教师提问、学生总结。
2.立体异构的教学
展示学生搭建的C4H8的顺反异构模型,请学生判断是否为同分异构体?
3.结构不同、性质不同的教学
拓展视野:立体异构与生命活动 1.同分异构体产生原因的教学
①回顾已学同分异构体的实例
②师生共同进行原因分析
③模型搭建(C2H6、C3H8、C4H10、C5H12、C4H8)
④教师总结构造异构的3种情况并板书
2.烷烃同分异构体书写的教学
①遵循的原则:价键数守恒
②减碳对称法
③巩固练习
3.立体异构的教学
观察三组有机分子结构并判断。
拓展视野:立体异构与生命活动 本部分是有关同分异构体的核心知识的介绍。
实验班和对比班均有相同的学生活动,活动的目的均是为同分异构体产生原因的教学服务,但实验班活动是在原因分析之前,并且分步进行,更注重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体验;
实验班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讨论始终围绕学生搭建的模型而展开;而对比班在得出构造异构的3种情况后,转入了烷烃同分异构体书写的教学和训练。
教学结束 资料: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科学家及成果。 资料: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科学家及成果。 均是以化学史的介绍结束本课,让学生体会学好化学可以造福人类。
教学案例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选修)专题2 第一单元第三部分。属于《有机化学基础》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它与有机物结构的表示、官能团、有机物的分类和命名以及有机反应原理等构成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为后续各类有机物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在《化学2》中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已经出现,本单元的相关内容侧重点与之不同,强调对有机化合物中同分异构体的识别和辨认,并鼓励学生自主探讨同分异构体产生的根本原因,初步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形成有机分子的立体观念。
对比班的教学设计主要思路为:以教师引导为主完成同分异构体产生原因的教学,然后教师总结构造异构的3种情况,进而进入同分异构体书写的技能训练。在传统的一元性教学理念下,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了禁锢并且失去了选择的机会,更谈不上自由发表个人的见解,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现成的统一结论和认知方式。而实验班的教学设计思路是先让学生明确有同分异构的各种不同现象后,然后借助模型分步探讨各种同分异构现象形成的原因。判断原因的形成需要学生共同参与、分析、比较和选择。后一种教学方法并不预先设定什么强制性的标准答案,它鼓励怀疑和批判,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给学生自主判断和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传统一元性教学最大的缺点是专制和保守,但是它也有严谨和规律性强的优点,没有一元性为多元性教学作指向,多元性教学必然会陷入不严谨和杂乱无章的泥潭,因此,多元性教学必须以一元性作为指向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建构与接受、生成与预设、多元与一元在教学中的关系通过教学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证明了教学反思对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只有在实际教学中坚持教学反思,从教学理念上不断总结、积累,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使自身的专业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教学指导)意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扈中平,刘朝晖.多元性教学理念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1,(7):20-24.
[4] 赵明仁,陆春萍.从教学反思的水平看教师专业成长[J].课程.教材.教法,2007,(2):83-88.
[5] 康丽颖,刘秀江,李莉.反思与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J].课程.教材.教法,2007,(2):78-82.
[6] 吴永军.再论新课程教学核心理念及其有效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5-29.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 中国教育报,2001-07-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