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效应”引发的错误强化及对策
摘要:“错误效应”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使用不当反倒会将错误强化,不利于知识的落实与巩固。本文结合认知的双向建构及记忆规律等理论,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案例的分析,解释了“错误效应”引发错误强化的根本原因,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出正确运用“错误效应”的对策。
关键词:错误效应 错误强化 前摄抑制 后摄抑制 认知的双向建构
“错误效应”运用的理论依据
教学时将一些错误有意的呈现,让学生体会出错加以辨析,从而强化正确的认知,称之为“错误效应”。善用“错误效应”,可以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薄弱环节,有利于对症下药,提高思维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许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有意或无意的运用“错误效应”。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学习认知的双向建构观点,他认为:人的认知和学习不是单纯的“复写”外部的事实,也不是简单的留下“痕迹”。在主体认知活动过程中,认识既不发端于主体,也不发端于客体,而是发端于联系主客体的动作或活动。教师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通过对认知过程的控制、干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认知活动,从简单的“复写”外部事实转化为认知→运用→体验出错→认知的调整完善的综合活动,促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活动,在形成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认知结构。正因如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错误效应”的运用也很常见。
2.“错误效应”在化学教学中引发的错误强化
在一次考后与学生的对话中,有位女生和笔者说;“老师,那个问题错的你不讲倒好,你一讲就混在一起了,结果考试反倒出错了。”后来又有学生陆续和笔者反映类似的问题。静下心来细想教学时的场景:是学生没认真听课?刚才的几位都不是;是笔者没把错误之处分析透彻?也不是。既不是学生的主观问题,也不是教师教学活动不到位,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原本要强化的正确认知,结果变成了将错误的认知强化给了学生,或是模糊了正确的认知,教学留给了我们很多的反思。学生反映的错误被强化是极个别的个案还是普遍问题,有多大比例的学生受“错误效应”影响强化了错误的认知?被错误强化的对象多为哪类学生?哪些知识运用“错误效应”易导致错误的强化?于是笔者作了一个初略的调查,选取两类样本,重点班2个班101人和平行班2个班117人,调查表如下 :
亲爱的同学,你好!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让我们的教学轻松高效,请同学们认真填写下面的调查报告表(本表只需写明班级,无需写姓名)
1、你在班里总分成绩属于 A 班级1-15名 B 班级16-35 C班级36名后
2、你的化学成绩属于 A 班级1-15名 B 班级16-35 C班级36名后
3、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有无出现老师将易错的知识在课堂上以错题的形式呈现,并多次强调,结果考试时反倒受错误影响,出错了。
A 经常 B 有时有 C 从来没有
4、老师上课强调的易错的知识考试反倒出错了,你觉得出错的知识往往是属于(第3选C的同学可不填)
A 记忆性知识 B 理解性知识 C理解运用性知识
通过对调查表的数据整理及部分学生座谈,得到反馈情况如下:
(1)有或经常错误被强化的学生:实验班16.8%,平行班22.6%;不同班级有所差别,基础好的实验班相对较少。(抽样样本:重点班2个班101人,有17人选是;平行班2个班117人,有41人选是)
(2)错误被强化的学生多为班级中学习成绩中等的或是偏下的。(重点班有错误强化经历的17人中有15人属于中下或偏下成绩的,平行班41人中有34人属成绩中下或偏下的)
(3)记忆类知识,特别是无意义识记类的知识、正误认知无明显区分度的知识易出现错误强化。
3.对“错误效应”引发错误强化的分析
3.1“错误效应”的教学实情
通过近两年多时间的教学跟踪、对比,发现引发错误强化的确实多为记忆类知识,而且越是无意义识记的知识出现错误强化的可能性越大。理解性识记知识出现错误强化的几率大为降低,而需理解、推理的知识容易通过“错误效应”强化正确认知,出错原因也多为知识不懂,而非错误强化导致。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新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以模块的方式来整合知识,强调化学源于生活、生产。知识零散、记忆类知识多、知识系统被弱化是化学学科的一大特点,而且许多知识属于无意义识记。如:电子式的书写,常见的有N2、CCl4、C2H2的电子式,书写时易出错。
多数教师在对电子式书写进行课堂巩固性练习时,先请学生书写,然后展示错误,并与正确的书写进行比对,强调正确的书写。
一些化学用语易出现错别字(括号内为正确):坩锅(坩埚)、三角架(三脚架)、椎形瓶(锥形瓶)、溶量瓶(容量瓶)、笨(苯)等。脂化反应(酯化反应)
对易错的化学用语,往往在学生第一次认知时就将可能出现的错误在黑板上书写一遍,强调正确的书写。或是将错误与正确一并表示出来,告诉学生哪个是错的,哪个是正确的。
性质或实验现象记忆不清。纸层析法Fe3+、Cu2+色斑在滤纸上的位置:红棕色在上,蓝色在下;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溶解性大小比较:碳酸氢钠溶解度小于碳酸钠;维生素A、B、C、D与缺乏病的对应关系等。
兼具理解性的记忆知识。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得失电子、化合价升降的关系:氧化剂-得电子、还原剂-失电子;电解池和原电池对应电极反应类型:正(阴极),还原反应,负极(阳极),氧化反应; 酯化反应脱水时醇羟基去氢、羧酸羧基去羟基等;
错误效应”引发的错误强化及对策(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