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联产承包家庭经营体制的普遍推广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中国家族企业从被改造、被消灭后再得以复苏和勃发,数量由少到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形态日渐成熟,且发展形式多种多样。中国当代家族企业产生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密不可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市场发育看,中国当代家族企业具有明显的..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联产承包家庭经营体制的普遍推广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中国家族企业从被改造、被消灭后再得以复苏和勃发,数量由少到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形态日渐成熟,且发展形式多种多样。中国当代家族企业产生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密不可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市场发育看,中国当代家族企业具有明显的自发性。20世纪70年代末,传统集体经济农业已经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于是,农民自发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兴起了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是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不仅使农民受益,继而,又促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专业户、重点户纷纷涌现,这是民营私有企业的主要存在模式——家族企业复兴的基础。 第二、从整个转轨过程看,中国当代家族企业具有内生性。家族企业中,开“夫妻店”的并不占多数,城镇不超过30%,农村不超过20%。农村企业主的配偶多数(49.6%)仍是农民,而城镇家庭企业主的配偶大多数(57.5%)仍在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原来的职业,相当多的家庭仍然“脚踏两只船”,仍未摆脱与原职业、原单位所有制的联系。 第三、从计划体制的角度看,中国当代家族企业具有浓厚的实验性。在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颁布以前,国家对私营企业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因而它没有合法地位,具私营企业本质的家族企业“嫩芽”只能混迹于或隐形于其他合法经济形式中,或顶着乡镇集体的帽子,或披上中外合资企业的外壳,“破土”萌发,缓缓起步,艰难发展。由此可见,中国当代家族企业的产生有它的必然性,并深深地烙上了经济转轨的印迹。 (二)中国家族企业迅速发展的政治背景 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再一次为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扫清了理论障碍。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以宪法的形式进一步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私营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中共十六大又进一步肯定了私营经济的作用,明确对私营经济的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 2004年全国人大第十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提出:“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党和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家族企业的稳定和发展。这就是中国当代家族企业迅速发展的政治背景。 二、家族企业的特点与利弊分析 (一)家族企业的特征: 在“雇主的企业”(owners enterprise)向“家族企业”的变迁过程中我们可总结出家族企业的几个显要特征: 1、组织基础: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多缘群体 血缘关系是众多家族企业创业者的组织基础,是他们一种主要依托,是他们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桥梁渠道,也是他们事业扩展进步的阶梯。家族企业注重血缘和同乡关系,企业的重要事务都由家族成员或亲戚担任,对外员工有选择地加以录用,主要标准是视其与家族的亲疏程度,具有强烈的排外性。 2、基本目标:实现和扩展家族利益 家族企业是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态,它强调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归属,其经济特征显而易见。作为一种可以把家族凝聚在一起的企业组织方式,实现家族利益最大化是首选目标。 3、产权结构:单一化的两权合一 从产权角度来讲,家族企业对外界而言具有清晰的产权界定,其所有者为家族成员和与家族关系比较密切的人员,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合一的。 4、权利安排:关键权利为家族核心成员所把持的集权化管理 家族企业基本都实行家长制的集权化的管理模式,都有一位称之为“家长”的权威人士,“家长”作为领袖的地位、权威和人格魅力,是由其创业经历、辈分才干和实绩所自然形成的。家族企业的关键权利均由家族企业的核心成员所把握,从而保证家族对企业的实际控制。
试论家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二)相关范文
|
| |
上一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诚信问题研究 | 下一篇:会计计量中的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 |
点击查看关于 家族 企业 改革 发展 的相关范文题目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