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我国已经推行了存款实名制,但只是初步的,还很不完善,应当做到每一个有收入的纳税人,必须在银行开设存款实名账户,个人的各种收入都要进入银行账户。不但要在所有银行之间联网实行储蓄存款实名制,而且要在银税微机联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银行存款实名制。通过银税联网,税务机关能够即时掌握纳税人的银行存款,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解决税源不公开、不透明、不规范的问题。
(二)推行银行账户结算
推行“银行卡”工程,通过广泛使用信用卡和个人支票来规范经济活动,减少现金流通,逐步缩小现金支付范围,使政府的调节做到有的放矢;加强现金管理。城乡各金融机构应发挥对个人主要收支的监控职能,强制推行非货币化个人收入结算制度;法人和个人提取现金数量进行限制,各种银行往来必须通过银行账户转账,提取大额现金须向银行提出合理的说明,同时必须明确违反现金管理的有关处罚规定。
(三)完善劳动人事管理制度
劳动人事部门必须整顿、调整上资发放制度,把所有的补贴、津贴列入上资表中,同时把上资外发放的各类实物、有价证券等福利项目折价列入上资表,对多数与职务或所在单位有关的“待遇”等实际所得,逐步由“暗补”转为“明补”:如取消专车制度,改为车费补贴制度,或对领导干部的合法待遇计算一定比例的收入,如对车辆按行驶公里计算个人收入等。通过一系列手段,做到收入上资化,上资货币化,逐步实现收入完全货币化。只有做到个人的各项收入“透明”公开,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调节和全面监控。
(四)建立财产申报制度
结合储蓄存款实名制的实施,对个人财产进行登记,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界定个人财产来源的合法性及合理性,将纳税人的财产收入显性化,而且可以使税务机关加强对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税源的控制,防止一部分人将收入与财产进行分解和分散,达到偷税逃税的目的。通过了解监控对象的各项财产状况,税务机关由此可以推算出其财产积累期间各年收入水平,从而进一步核对其有无偷逃税行为。
(五)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个人信用一直是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市场不断扩大、金融产品日益创新的今天,个人信用是银行赚取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建立个人信用制度,通过信用记录,可以直接为商业银行提供个人翔实的信用资料,从而使守信用的人及时得到银行资金支持,不守信用的人无机可乘,这是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最大的优势。
随着房产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贷款买房、贷款购买耐一用消费品和助学贷款逐步被人们所接受,随着人们对贷款依赖程度的加大,使人们开始重视起个人的信用,逐步的意识到信用是个人资产的一部分。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为税收违法行为建立了惩戒平台,给予纳税人更多的约束。把依法纳税情况作为个人信用记录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使纳税人的偷逃税行为不仅受到税务机关的惩罚,而且受到潜在长时间的社会惩罚。与低收入者相比,中高收入者能够从银行中得到贷款的金额更大、机会更多,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失去信用,受到的损失会更严重。因而对中高收入者来说,个人信用制度对其的约束力更大。所以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够促进纳税人自觉纳税,减少税收流失,特别是减少高收入纳税者的税收流失。
【参考文献】:
[1](美)高峻伊东,安恩•克鲁杰编,解学智主译.《税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红晓.“个人所得税税制要素设计探讨”[J].涉外税务,2004(7)P14-16
[3]李光龙.“关于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改革的思考”[J].财政研究,2004(6) P6-7
[4]朱青.“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初探”[J].税务研究,2003 (10) P46-49
[4]李光龙.“关于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改革的思考”[J].财政研究,2004 (6) P6-7
[5]金晓通.“综合所得税制是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最佳选择”[J].税务研究,2003(10)P50-52
[6]马克和.“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几点思考”[J].税务研究,2003(3)P43-45
[7]杨斌,石建兴.“中国式个人所得税的制度设计”[J].财政研究,2004(7) P58-61
[8]孙飞.“中西方个人所得税人性化差异透视”[J].税务研究,2004(3)P32-36
[9]金晓通.“综合所得税制是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最佳选择”[J].税务研究,2003(10)P50-52
[10]刘佐.“关于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初步设想" [J].税务研究,2003(12) P24-26
[11]马克和.“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几点思考”[J].税务研究,2003(3)P43-45
[12]朱祥林.“加快我国城市财产税改革步伐的税收政策选择”[J].财政研究,2004(2)P19-20
[13] 湖北省地方税务局、湖北省国际税收研究会课题组“重构我国的财产税制”[J].税务研究,2003(10)P53-55
[14]高萍.“关于遗产税的研究”[J].税务研究,2004(2)P48-50
[15]刘穷志.“单一税可行性分析”[J].财政研究,2003(3) P18-21
[16]梁芬.“中外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比较与借鉴”[J].税务研究,2003(3)P71-74
[17]刘尚希,应亚珍.“个人所得税:功能定位与税制设计”[J].税务研究,2003 (6) P24-30
[18]罗昌财.“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状况实证研究”[J].税务研究,2003(10)P41-45
[19]王诚尧.“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J].财政研究,2004(2)P10-15
[20]高萍.“关于遗产税的研究”[J].税务研究,2004(2)P48-50
“个人所得税”问题的讨论(八)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