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必须加强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建立一套统一的,具有刚性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特别要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力度,以此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会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通过正面引导,反面教育,让会计人员树立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
(2)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加强专业资格确认制度。
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严格确定具备哪些条件才有资格从事财会工作,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担任总会计师。健全专业资格确认制度,在坚持目前专业资格“考评”结合制度的基础上,应该相应提高资格考试的入门条件,重视学历因素在“考评”中的作用。
(3)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观念,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要不断学习,适应政策变化和调整的要求,提高会计实务操作技能,为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献计献策。
(三)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善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过程也是法制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修订《会计法》,加强执法力度。
(1)《会计法》是我国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是会计行为的最高法律规范,修订和完善《会计法》,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会计人员是会计事项处理的直接责任人。要组织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企业的主要领导干部和全体财会人员认真学习《会计法》,以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和对单位会计工作是否依法进行应负有的法律责任,增强法律意识和执行的自觉性。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效地维护本单位的会计秩序,依法进行会计核算,从根本上解决假账屡禁不止、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会计法》的修订,使责任、权利、义务、处罚细则有机结合起来,应该明确会计信息失真的衡量标准和处罚标准(可以通过细则规定),使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成本远远高于其所得的利益(包括显性和隐性利益),革除目前造假利益大于造假成本的现象,从经济利益上隔断对会计信息造假的偏好。
(2)加强执法力度。一方面我国现有会计法规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偏弱,另一方面,已有会计法规也未能得到充分贯彻,影响了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由于有些部门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检查不够,处罚不力,致使许多虚假会计信息既未能充分暴露,造假者也未受到应有的处罚,从而导致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愈演愈烈。只有加大会计法规的执法力度,才能有效地发挥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减少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
2、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和整顿,以及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约束体系,树立全社会诚信观念。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企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法制建设,改善信用秩序,树立全社会诚信观念。加大执法力度,提高企业及其他信用主体的违约成本,使我国的信用体系及其发展真正建立在法制化的轨道上。虽然政府已经在这一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力度还不够,在社会中引起的反响不强烈。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工作力度,使诚信观念深入人心,从思想上治理会计造假。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信用市场的透明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努力加强和完善信息披露的法规体系,要求市场参与主体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条件下充分公开自己的信用及相关信息,增加信用过程的共同知识而减少私人信息或隐蔽信息。为我国市场信用的健康发展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条件和外部环境。
治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离不开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本企业独特特征的经营哲学、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精神风貌和企业形象的总和。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深深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习惯和行为方式。企业管理者自身的品德、哲学观念、遵守法律法规的行为和管理水平,都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从而影响企业其他人员对诚信的看法,为防范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3、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管理;转变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根除腐败
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过程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干预的程度及效果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它的普遍性、会计信息的社会性、会计作用的国际性都要求政府应加强会计的监管。财政机关、审计机关、税务机关等政府机关应加强对不实会计信息的监管和处罚力度,规范会计核算,保证各单位、个人有法可依;严格监督检查,使各单位、个人有法必依。同时应建立不实信息查询网,让企业和社会公众可随时查询提供不实会计信息的企业及责任人员,增加企业、经营者及会计人员的违规名誉风险和违规成本,对各单位、个人的执行结果采取优胜劣汰,激励守则者、严惩违法者,逐出市场。恰当的行政管理手段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江苏省采取的建帐监管制度和会计帐簿统一管理制度,就是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有益尝试。
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应切实转变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尽职尽责,积极主动的介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同时更应加强廉政建设,尤其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治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根除腐败,才能使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得以根本解决。
四、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治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而不能单纯就会计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通过全社会上下共同配合、不懈努力,对整个政治经济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控制和完善会计工作,才能达到根治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目标。
治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我们不但需要有效的措施,而且要尽快的认真落实各项治理措施。对于各项治理对策从轻重缓急,由易到难迅速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这也是我们眼前最迫切的任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仅是国家宏观管理需要,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企业要想闯出自己的路子,就必须注重会计信息质量,想方设法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认真了解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认清楚它的危害性,将对策时刻运用于会计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将会计信息正确运用于企业的决策过程,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激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引文注释:
(注1)叶祥松:《内部人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失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1期第84页
(注2)阎达五 李勇:《找准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切入点——兼论“有限理性”理论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财务与会计》,2002年第5期,第8—9页。
参考文献:
1、保罗.A.萨缪尔森 威廉.D.诺德毫斯 胡代光等译 :《经济学》第14版,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551—555页,579—580页。
2、江建平 陈胜军:《会计法》精讲,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年,第36—85页,264—316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小企业会计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5月,第175—263页
4、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3月,第1—10 页363—375页
5、张以宽:《再论会计环境与会计科学体系》,《财会月刊》,1998第8期,第5—10页。
6、岳林康 马国芬:《现代企业会计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财务与会计》2001年第9期,第61—62页。
7、阎达五 李勇:《找准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切入点——兼论“有限理性”理论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财务与会计》,2002年第5期,第9—10页。
8、杨丽芳:《西方国家管理国有企业的实践与特点》,《财务与会计》,2002年第6期,第48—50页。
9、彭家生:《会计监管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财务与会计》,2002年第11期,第23—25页。
10、仇俊林 李宇飞:《会计造假:主体、环境与心理分析》,《财务与会计》,2002年第11期,第50—52页。
11、黄董良:《关于会计诚信讨论中若干问题的商榷》,《财务与会计导刊》,2004年第4期,第43—45页。
12、蒋茵:《国有资本管理体系的完善及财务问题探讨》,《财务与会计导刊》,2004年第4期,第14—16页。
13、张云:《论会计信息失真与三大环境因素之关系》,《财务与会计导刊》,2004年第3期,第21—23页。
14、陈莉芬 刘燕:《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现实意义》,《财会通讯》,2004年第6期,第73页。
15、胡少明:《完善会计监督的对策》,《财会通讯》,2004年第10期,第67页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2(五)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