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行为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无为”和“不争”。“无为”的本意是要求人们克制欲望,而现实中却演化成睁只眼、闭只眼的消极处世态度,在个人行为上则表现为:对见义勇为之事冷漠对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待工作不积极主动,只做分内事或混日子;处理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危害是相当严重的,整个社会低效率运行,人浮于事。
中国的一千二百多万会计人员受其影响程度如何不得而知,但不积极学习业务、工作马虎应付、知情不报、对企业领导作假行为睁只眼、闭只眼的现象比比届是,这些肯定与会计人员思想中的上述模糊观念有关。危害是长远的和潜移默化的。
上述文化根源上的问题不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成因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从表面看是管理问题,或者是单位领导或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但究其实质,有很多
经济学上的成因。
1、 会计信息失真的供需层面分析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所以也符合经济学的供求理论。根据经济学原理,只有边际成本小于
边际收益时,即只有当企业从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行为中获取的收益大于其披露成本时,企业才会主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因此,会计信息披露成本常常成为制约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成本的多少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但是信息披露越详尽、可靠,就越有可能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竞争劣势成本。因而企业在披露此类信息时,往往予以淡化或含糊其辞,甚至不予披露,而此类信息确是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取舍评价时特别关心的最具相关性的信息。现实中企业在面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与竞争劣势成本这一矛盾时,往往选择了降低竞争劣势成本,因而导致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失真。
2、 激励与约束机制根源分析
经济学认为,产权结构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即不同产权结构可以导致同一个体做出不同的行为。
产权在组织中具体表现为制度。制度框架通过激励与约束机制影响个体获得报酬及其违规应付的代价,进而进一步影响个体的具体行为。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可能导致经营者心理上的不平衡或物质上的不满足,成为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而约束机制的缺乏则导致所有者给经营者让渡过多的权力且缺乏有效的监督,从而使经营者违规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损失,助长违规行为的发生。
3、 契约利益根源分析
科斯的“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大量生产要素所有者达成书面或非书面的契约。由于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了契约双方。在契约关系中,因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目标不对称,不可避免出现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致的情况。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都会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但委托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是一致的,而代理人除了寻求以货币衡量的物质报酬以外,还追求一些非物质性因素以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双方中任何一方要求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均会损害另一方效用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因而始终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经营者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为追求契约利益或契约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未必会提供所有者决策所需的全部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甚至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欺骗所有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三) 会计学上的缺陷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
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学者都把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局限在会计作弊上,但是会计信息失真的范围
应该比会计作弊更为广泛,有着许多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政策和会计环境上的缺陷。
1、 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上的缺陷
会计学的属性有理论属性和方法属性两方面。两者相结合存在着冲突和矛盾。会计核算中的每个数
都在严密的数学规则上计算出来,而某些支持数据的数字来源却往往是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的货币化,经历了一系列估计和判断的过程,这就使某些数据的产生不是依赖于客观,而是来源于主观,也就使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结果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产生会计信息失真。
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的基础,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在确认过程中加入了主观的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主观确认的机会越来越多,比如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及摊销、金融资产、人力资源价值的确认等。所以,经济越发展,这种主观确认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越大。另外、会计确认除了要界定确认的量外,还要界定确认的时间,即在什么时刻确认才能最恰当地反映经济业务对企业的影响。这种主观性确认,也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的项目可以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但对于项目重要性划分的界限的确定,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如果企业将重要的项目按不重要的项目处理,势必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公允表达,使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失真。
2、 会计政策自身的不完善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首先,取决于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是否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如果代表性过窄,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偏向性;其次,取决于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是否具有较长时间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再次,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定义和释义的准确性,如果一项会计涵义有歧义,必然产生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5]。以上这些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的不确定因素,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
新旧法规以及各个法规间存在着矛盾和不协调。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所导致的会计政策的频繁变动,使会计法规的建设明显滞后,而且现行会计法规中还存在不少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内容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会计法》中的内容有的落后于经济现实,有的缺乏可操作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行为、新的经济业务、新的市场工具不断涌现,会计准则的缺位使得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有很大的弹性。另外,各法规间也存在不协调,如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之间,具体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之间,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之间,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这些都使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加大。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