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的缺陷上寻找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重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把可靠性看作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和会计信息的灵魂,才能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正如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澎指出的那样:我们决不反对相关性的重要,但相关性要由可靠性来落实。相关的信息若不可靠,相关性就不存在。会计信息只能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一般决策的需要,而不能满足所有使用者的需要。在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严重的情况下,更应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权责发生制会计确认基础有存在的必要性。我们应该努力把规则制定得更具体和广泛,使现实经济业务中各种应计项目都能在法规中找到相应的处理方法,避免受主观意图的影响;内部审计机构应特别留意企业会计人员是否运用权责发生制粉饰经营业绩的做法。
科学合理地运用稳健性和重要性原则。稳健性原则的实质在于要求会计人员 反映带有不确定性因素的经济业务时采取审慎的态度,但这必然使会计信息偏离实际,为了避免给信息使用者造成误导,应有选择的使用稳健性原则,以不致于引起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误导为度。对于重要性原则,应在法规中详细界定其量和度,并尽量考虑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现实经济生活是复杂多变的,重要性与否的考虑也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
2、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减少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不确定性,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应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群体;最终确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一定超前性的分析预测,使会计的发展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对于某些定义和释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以免使使用者产生误解。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内容需不断完善,尤其是对于一些实际中遇到的新问题,诸如一些重要的表外信息、无形资产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信息对决策者越来越重要,准则必须加以明确规定。
会计政策的选择应考虑利益关系人各方的利益问题,能够达到与利益协同一致,就不会形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在会计政策的制定环节,应建立有多方利益关系人参加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下的制定机构,既有学术界又有企业界、既有政府部门又有民间组织、既有审计机关又有会计职业团体,以便使会计准则和制度所确定的会计空间尽量与利益空间相吻合;此外,还应有科学合理的制定程序反复讨论、征询意见,以制定出具有普遍认同性的准则和制度,消除对同一事项由于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的过大差异。
3、从整个会计环境考虑、寻找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会计政策的制定尽量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要考虑到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在一定的限度和范围内修正历史成本原则,使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由于物价变动,历史
成本会计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而物价变动会计则可弥补历史性会计信息的不足,充分反映物价上涨或下跌对会计数据的影响。在具体选用何种物价变动会计模式时,可以借鉴美、加、英、澳和南美等国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物价变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依靠科技因素,加快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会计服务。如:运用数学模型对会计对象进行定量分析,可使会计信息更加准确;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会计核算,可提高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等。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会计信息的失真给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消除会计信息失真要标本兼治双管齐下,这将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这也是全体会计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引文注释:
(注1)财政部:《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第二号,2002年,第1页
(注2)孔子:《论语》,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7年1月第1版,第61页
(注3)孔子:《论语》,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7年1月第1版,第27页
(注4)孔子:《论语》,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7年1月第1版,第8页
(注5)王华:《广东审计》,《广东审计》编辑部,1997年第2期,第28页
参考文献:
1、 孔子:《论语》,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7年1月第1版,
2、 王华:《广东审计》,《广东审计》编辑部,1997年第2期,
3、李华:《探讨会计信息失真》,中国财经报出版社,1999年5月6日 第3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国财经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6、陈志萍:《会计信息》,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孟凡利,周经昌:《会计信息论》,中国物价出版社,1999年版,
8、葛家澎:《关于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经济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9、财政部:《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第二号,2002年
10、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五)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