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目前的会计外部监督现状来看
1、外部监督乏力。首先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监督来看。在目前情况下,很多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为了本部门的利益,偏袒自己下属的企业,并不真正履行其监管职责,致使上对下的外部监督流于形式;其次是代表国家对企业进行会计监管的财税审计等机关由于其自身职能特点而在监管工作中失于偏颇。如财税机关只注重财政收入任务的完成,工作重点放在财政收入的征收入库上,对企业其他方面的会计核算监督则予以忽视。审计机关目前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对预算内的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审计监督,无法对所有企业实施全面的经常性监督;第三是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因其执业范围狭窄,除公司企业和“三资”企业年度会计报表须审计外,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尚未列入注册会计师法定审计业务范围。再则,由于社会中介机构之间存在的不正当竞争现象和一些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低下,使有些经中介机构审计确认的会计信息仍缺乏可靠性,这些都使得企业外部监督机制缺位,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核算监督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也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规范会计核算,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任何完善的法规制度,都要依靠有关部门来具体实施。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执法机构为了自身利益,在执法过程中并未把对企业的检查监督做为第一要务,而只是想借助检查到企业实现 “捞一把”的目的,当他们一旦达到了“捞”的目的后,就对企业真正的违纪违法行为避重就轻或视而不见了,对查出的问题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以罚代法,使得那些违纪的企业领导及有关责任人员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久而久之,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就对法律由敬畏而逐渐转为轻视,法律观念越来越淡薄。最终的结果是法将不法,使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朝量化方向发展。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
(一)从会计理论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来考虑
1、应重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虽然说会计学的理论属性和方法属性的矛盾是无可避免的,但在进行估计和判断过程中、在采集数据时应尽量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使所得到的数据比较精确;对于如何取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矛盾这一问题时,我们认为应重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只有把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看作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才能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正如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所说一样:“我们决不反对相关性的重要性,会计信息应当具有相关性,但相关性要由可靠性来落实。相关的信息若不可靠,等于不相关。而且不论怎样相关,会计信息总是只能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一般的决策的需要,而不可能满足每个使用者具体的决策需要。强调相关性不能牺牲可靠性,不可靠的信息只能误导使用者,很难说它有什么“决策有用性”。在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严重,我们更应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这就是说,未来的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不论怎样改革,都不应偏离这个基本方向: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缺一不可,其中,可靠性是基础,是核心。”7
2、进一步规范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这一会计确认基础本身具有它的优点及存在的必要性。我们所应努力做的是如何把规则制定得更加规范和具体,以便于在现实经济业务中的各种应计项目都能在法规中找到相应的处理方法,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特别留意企业会计人员是否有应用权责发生制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做法。
3、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内容需要不断改善。尤其是对于一些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如对一些重要表外信息,比如无形资产等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规范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信息对决策者越来越重要,准则中必须对此做出明确的规定。我们认为目前可以先借鉴国外已有的对于这方面信息处理的有关规定,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规定,以后再根据实际使用的反馈信息作进一步的修订。再就是可适当以增加表外附注的容量。在会计报表中,表外附注除了反映货币信息外还要提供其它对决策有用的非财务信息,相应增加会计报表的容量,使得现今被排除在报表之外的一些重要信息也能得到明确而恰当的反映。
4、在一定的限度和范围之内修正历史成本原则,使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正如葛家澍教授所说的:“按照当前的形势的发展,历史成本独领风骚的时代也许即将过去,未来将是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时代。” 8由于物价变动,历史成本会计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所以要建立适合我国经济特点的物价变动会计。物价变动会计可以弥补历史成本下的会计信息自身的不足,能充分反映物价上涨或下跌对会计数据的影响。采用物价变动会计方法可以提供企业各类资产的实际价值,各种产品的实际成本以及各会计期间的实际收益,避免历史成本会计产生虚增收益,以便于为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管理人员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会计信息。具体做法是,在保证传统的会计核算与核算资料基础上,根据我国目前的物价变动特点及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的程度,选择一些受价格影响较大的项目,如固定资产及其折旧额,依据重要成本理论的方法,进行必要的调整,并把调整的情况在现行会计报表中附加说明,以便于企业正确决策。
5、科学合理地运用稳健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稳健性原则的实质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在反映带有不确定性因素的经济业务时采取审慎的态度。但这就造成了会计信息偏离实际情况的可能。所以为了避免给信息使用者造成误导,就不能无限度地应用稳健性原则。即使有必要运用,也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并且以不致于引起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误导为度。对于重要性原则,应在法规中详细规定界定重要性的量和度,并尽量考虑到各种不同情况,并做出比较详细而具体的规定。
6、法定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也是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就不能忽视这一问题。但是现实的矛盾是:我国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所以我们不能通过限制企业的选择权来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避免会计政策选择下的会计信息失真应该从两个环节着手:(1)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定环节应建立有多方利益关系人参加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机构,其中既要有学术界又要有企业界,既要有政府部门又要有民间组织,既要有审计机关又要有会计职业团体,以便使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所确定的会计空间尽量与利益空间相吻合,从而制定出具有普遍认同的准则、制度,尽量消除对同一事项选择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产生差异过大的现象。其次是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制定程序,草案颁布应经过反复讨论,征求意见应尽可能涵盖各利益群体,审批条件应严格;(2)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政策选择环节,企业会计部门应尽量考虑各利益关系人的利益,以便使会计政策的选择符合利益协同的“一致”。
在目前情况下,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虽是不可缺少的,但还是要尽可能的减少可供企业会计处理选择的余地,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相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操纵会计信息的可能性。
7、确定更加具体的会计确认标准。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会计处理都没有具体的准则作为依据,这使得会计信息更容易出现偏差。因此,我们应尽快出台更加具体的会计准则,建立更加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使会计反映和监督有比较准确和严格的判断标准,使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和因估计因素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3(四)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