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谨慎性原则作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之一,在企业会计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正确使用,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如果不恰当地使用谨慎性原则,则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误导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本文拟对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运用以及理解、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作粗略的论述。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企业会计、具体运用
【正文】: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之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近十年来,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运用日益广泛。正确使用谨慎性原则,能够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的竞争能力。如果不恰当地使用谨慎性原则,则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误导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拟对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运用以及理解、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作粗略的论述。
一、 谨慎性原则的表述及涵义
(一)谨慎性原则的表述。对于谨慎性原则,各种会计著作和会计准则中有多种表述:
1、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在其《科勒会计师词典》里面将谨慎性原则解释为“选择核算事项或业务的会计方法指南,以使其对报告的资产、收益及所有者权益所产生的有利直接影响达最低限度。例如:存货计价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应计预计的损失和费用,递延利得和收入。”
2、《麦克米兰会计词典》将谨慎性原则定义为“为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会计惯例,所选择的方法对所报告的利润及财务状况的有利影响达到最低程度,其结果是财务报表所表示的状况弱于其实际存在的状况,并导致秘密准备。”
3、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谨慎性原则是对“不确定性的反应,以充分考虑防范商业活动的内在不确定性和风险。”
4、国际会计准则中对谨慎性原则所下的定义为“谨慎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所要求的预计时,在所需用的判断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抬高资产和收益,也不压低负债或费用。”
(二)谨慎性原则的涵义
根据以上会计专著和会计准则对谨慎性原则表述,可将谨慎性原则的涵义和要点归纳为:选择会计方法的依据,目的是防范不确定性和风险。
1、不预计未实现的利益,但估计所可能发生的损失,不高估资产的价值,不低估负债的发生。
2、对各种可能获得的收益非有充分证明不予入账,但对各种可能产生的费用和非常损失,只要有相当理由即在本核算期内予以确认入账。
二、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运用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运用回顾
1、国外的运用回顾
谨慎性原则起源于中世纪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策略,被称之为最古老、也是最普及的会计计价原则,谨慎性原则中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使用甚至可以追溯到1494年之前。
在美国,谨慎性原则最为流行、占支配地位的时期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时主要表现为对资产的低估,经济危机之后,谨慎性原则所体现的内容扩大到对收益的确认和会计报表的披露。 刍议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运用(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