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际和国内原油价格的上涨影响人们的购买欲望。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国内成品油价格也水涨船高,近年以来我国国家发改委多次频繁调高油价,大大加重了汽车消费者的使用成本,也影响到人们的购车热情。2011年4月7日发改委最新一次上调成品油价格,93号汽油每升上涨在0.39 元到0.41元之间,北京93号成品油价格7.85元。(注5)2008年1月一项调查表明有45%左右的消费者因为油价上涨推迟或取消了个人购买轿车的计划,有36.2%的人打算购买小排量的轿车,但还有42.1%的人在等待税率政策的具体细节出台后再作打算,燃油税对80%的消费者的购车行为有影响。
(3)我国汽车产业的的急剧扩张带来社会环境的超负荷。201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尤其在大中型城市,汽车带来的道路堵塞,尾气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都在影响着人们对于汽车的态度,城市中私家车的保有者正承受着堵车,高油价,停车难,保养费高昂等问题的困扰。自1999年起,我国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11%,私人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22%。到2010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9086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284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9.3%,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6539万辆,增长25.3%。民用轿车保有量4029万辆,增长28.4%,其中私人轿车3443万辆,增长32.2%,北京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私人轿车比例高达8%。(注6)巨大的汽车保有量给城市带来了承重负担,也成为汽车产业自身发展的制约。
综上所述,影响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因素很多,但我国汽车产业正处在一个蓬勃向上发展的时期,人们的购买力和购买欲望从未像现在如此充足,因此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在将来一个时期内有着宽广的空间,作为我们商业银行来说,应该把握这个契机,综合分析当前该项业务的利弊因素,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营销和风险控制作为一个重要的盈利增长点。
三,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策略
(一)商业银行汽车金融消费信贷模式创新
通过以上对我国与美国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模式进行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寻求更加适合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新的模式,弥补现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模式存在的缺陷。
1.银企紧密合作的模式
银企紧密合作模式主要体现在人合模式和资合模式两个方面。在人合模式下,市场的主要参与方,如生产商、经销商和银行,将成立一个由合作各方派人参加的专职机构,统一分配,统一管理,针对特定企业的产品提供服务。一方面负责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及时反馈合作各方的信息,一方面负责金融产品开发、营销推广、服务指导与监督等。资合模式则是由银行和企业共同出资组建汽车金融公司,专门从事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公司有自己的章程制度,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利润分配与经营直接相关。在这种模式下,更能够充分发挥合作各方的优势,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以汽车金融公司为主体的消费信贷模式
汽车金融公司多为汽车集团全资公司,具有产业性、金融性、企业性三重性。其业务的多元化、作用的全面化是目前商业银行所不可比拟的。从国外汽车金融市场来看,汽车金融公司在提供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服务上比商业银行更具有优势,具体包括:
(1)快速简便的贷款手续。专业汽车金融公司从方便贷款人的角度出发,有一套完整快捷的贷款手续,而商业银行则沿用个人消费贷款的一套程序,相对复杂。且汽车金融公司一般与汽车生产商相关联,可以实现从买车到贷款的一条龙服务。
(2)价格更具有竞争力。由于汽车金融公司和汽车厂商之间的天然联系,汽车金融公司的盈利目标之一就是为了促进汽车销售,汽车金融公司会推出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的汽车贷款,提出更具有竞争力的价格,而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很难实现的。
(3)汽车金融产品丰富多样。汽车金融公司可以提供融资租赁方式、信托租赁方式、汽车分期付款合同转让与再租赁等产品,还有厂家贴息,客户可以享受零利率等多项优惠政策。而商业银行则存在产品单一的缺陷,产品竞争力不足。
(4)金融服务全面化。金融公司不仅能够提供贷款服务,还可以使客户享受到保险、燃油、维修、检测、汽车俱乐部以及汽车救援等专业化配套服务,形成一套全面的汽车金融服务体系。这也是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
3.供应链融资等全程融资模式
在中国,各大银行的汽车信贷业务主要为个人消费信贷,而针对汽车制造商、经销商的信贷业务少之又少。应积极探索,将商业银行现有产品与创新产品相结合,开展全程融资模式,有效促进商业银行加强与汽车金融上下游市场的联系。商业银行为汽车厂家提供生产资金,为经销商提供购车贷款,厂家得到贷款后把贷款还给银行,银行又再次为消费者提供贷款,这种全程式的融资贷款模式,可以把商业银行汽车金融消费信贷市场的各个参与主体连接起来,使银行能够占有终端个人金融消费信贷市场,占领金融领域的上游市场。
以工商银行推出的供应链融资为例,将大型汽车生产商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将其上下游企业纳入统一体系管理,以核心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充足的偿债能力作为保障,依靠核心企业本身的贸易网络,为企业主要供应商和经销商提供一揽子融资协议,解决上下游企业本身规模有限信誉不足导致的融资困难问题。同时针对终端消费者,采取汽车消费贷款与信用卡分期购车相结合的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汽车消费信贷品种。在一整套供应链融资体系下,银行通过抓住核心企业与整个汽车金融市场紧密结合,全方位参与到汽车生产经销的各个阶段,有效的控制了风险,提高了收益。
(二)完善配套制度体系
1.健全个人信用制度
所谓个人信用体系,即个人信用制度,是指个人通过信用方式获得支付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消费投资和经营的制度体系,它使个人不仅单纯根据劳动报酬进行支付,而且也可通过信用方式获得支付能力。
目前我国已开始建立全国性个人征信系统,以此作为商业银行判断个人信用的主要标准。个人信用制度是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的前提,我国信用机制的不完善,必然导致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步履缓慢。而且,汽车信贷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在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抵押物的管理和处置等方面与其他抵押贷款相比存在抵押物处置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等问题,对于个人信用的要求更高,对于完善的个人征信制度的依存度更高。因此,从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的实践和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当前完善和加强汽车消费信贷风险控制机制的首要任务是加强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
2.完善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制度
一般认为,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是指购车人为获得银行的按揭贷款,到保险公司购买这个险种,保险合同签订后,如果借款人不能按约还款,由保险公司向银行承担赔偿损失责任的一种保险。
国内车贷险最早出现于1998年,随着汽车消费需求的增长,一度以年均20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但从2001年以来,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产品设计不合理等多种因素,车贷险业务的经营风险日渐显现,诈骗、挪用资金、恶意拖欠贷款问题严重,部分地区车贷险业务赔付率甚至高达100%以上。2004年4月1日,旧车贷险被中国保监会叫停,车贷险彻底退出市场。直到2009年6月,中国保监会下发《关于促进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稳步发展的通知》,要求各财产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发展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
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可以有效的分散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风险,是推动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车贷险的发展遭遇困境,使得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极大萎缩,如何解决车贷险的发展问题,重新为汽车消费信贷注入活力,是我们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引文注释:
(注1) 骆宁.《美国消费信贷简史》,2007
(注2) 张翔.《汽车金融信贷业务模式分析》.汽车工业研究,2003,(8):25-28.。
(注3) 黄小军.《美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国际金融研究,1999,(5):17.
(注4) 程军.《我国汽车信贷业务的风险控制》.汽车工业研究,2004,(3):26-29
(注5)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提高成品油价格的通知》2011.4.6
参考文献:
1. 骆宁:《美国消费信贷简史》,2007
2. 卡尔德:《融资美国梦:消费信贷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3. 张晓青:《美国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4. 倪嘉微等:《汽车信贷与保险》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5. 王再祥:《汽车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思考(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