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国债期货交易,债券持有者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对利率风险头寸进行调整,将这些风险分散给那些具有真正承担能力和承担意愿的投资者,有效控制利率风险。当前我国债券存量已突破20万亿元,与股票市值相当,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利率波动将更为频繁和剧烈,市场迫切希望尽快推出国债期货,利用其套期保值功能来规避利率风险。例如,目前我国国债市场规模约为6.4万亿元人民币,存量超过万亿元人民币,是全球第五大、亚洲第二大的债券市场,年结算量和托管量规模巨大,债务持有者对冲风险的需求十分强烈。国债期货是机构投资者对冲债市风险的工具,因此机构投资者是国债期货当然的对象。这些机构包括债券的发行方和债券的持有者,如银行、保险、基金、券商等,国债期货作为一种风险管理的工具,能够有效满足机构投资者避险和管理风险的要求。
(三)对国债管理体制的意义。
国债期货在改善国债发行效率、降低国债发行成本、完善国债管理体制,促进财政在“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促民生”方面具有重大且现实的意义。目前,我国所有记账式国债通过电子招标系统发行,国债市场化发行机制已经确立,国债发行效率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市场缺乏利率风险对冲工具,对国债发行有着一定的制约。国债期货对于进一步促进国债发行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为债券承销商提供了对冲国债承销期间利率风险的手段,提高债券承销商的积极性,降低国债发行风险与成本;其次,增强了国债二级市场流动性,降低了债券的持有成本和交易成本,进而带动国债发行利率下降;最后,国债期货所揭示的债券远期价格,较好地反映了债券市场供求关系,从而为债券发行定价提供重要参考。如2013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比去年预算增加4000亿元,因此国债的顺利发行就至关重要。而国债期货可以为国债发行定价提供重要参考,并增强承销商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国债发行效率,降低国债发行成本,保证国债顺利发行,提高市场流动性,助推其它类型的利率衍生产品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及改善民生。
六、重新推出国债期货对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影响
国债作为投资和资产配置的工具,以及货币政策传导的载体,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截至2012年末,我国国债规模已突破7万亿元。国债期货作为国际上成熟、简单和广泛使用的利率衍生产品,是推进我国债券市场改革发展的重要配套措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适时推出国债期货”,十八大也明确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我认为,重新推出国债期货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是积极的会大于消极的。
(一)积极影响
1.促进国债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国债利率市场化是指国债发行利率市场化。在国债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一级自营商承销国债后都面临分销、零售完毕期间利率以及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由于承销量大,利率或发行价格稍微有一点变动,一级自营商蒙受的损失就非常大。为了避免损失,需要在期货市场上买卖国债期货合约予以套期保值。另外,债券市场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债权市场利率波动加大(以国债逆回购率为代表)。以上海市场204007为例,该产品更是短短半年内分别与2012年12月28日及2013年2月7日2次单日振幅达到147%。振幅30%-50%更是常态化。回购利率的快速波动和调整,反映了我国利率变化越来越具有市场化趋势。因此,国债期货交易是国债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此外,国债期货作为一种利率期货,其在交易过程中形成的收益率就是市场利率。不同期限的国债期货,其收益率代表了不同期限的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形成了一个从短期到长期的完整的利率体系。国债期货产品标准、报价连续、集中交易、公开透明,能够准确反映市场预期,形成全国性、市场化的利率参考定价,有助于构建起一条市场公认、期限完整的基准收益率曲线,并助推利率市场化进程。
2.促进构建利率风险管理市场,增强实体经济抵御利率风险的能力。
国债利率受通货膨胀,国际利率,资金供求等诸多因素影响,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由于利率的不断变化,投资者都随时面临着投资风险。国债期货具有套期保值功能,能够为债券市场乃至整个经济体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增强实体经济抵御利率风险的能力。国债期货交易正是适应人们规避利率风险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这也是国债期货交易得以存在的客观基础。由于利率波动带来资产及负债的价值的变化,市场主体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利率风险的潜在套期保值者,其对利率风险管理需求构成了国债期货交易的现实基础。目前,我国国债余额高达7万亿元,利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国债市值将损失约3000亿元,市场避险需求十分迫切。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风险在某些时候已经达到了市场主体无法忍受的程度。以我国的保险行业来说,开始为了抢占市场,一些长期寿险品种预定利率高达10%。1997年10月,银行第三次降息,在此后保险公司预定利率相应下调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全国出现了寿险产品抢购潮,给保险公司和行业造成了50多亿的损失。此外,央行经常连续加息或者减息,使得商业银行等机构投资者作为债券主要参与者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而国债期货就是全球使用最广泛、效果最显著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能够满足各类持债机构的避险需求,有效提高市场管理利率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我国国债期货交易的推出将使得商业银行等机构投资者拥有相应的风险对冲工具。
3.促进完善金融机构创新机制和金融产品创新,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国债期货上市后,可以为金融机构在其现货市场提供多种交易方式,丰富其投资策略;国债期货可以增加基于债券市场组合的投资产品,使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有更大的创新空间;同时,金融机构在进行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时,可以通过期货市场管理利率风险,增强创新动力。
4.促进公开市场业务的顺利操作,推动二级市场的发展。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具有运转良好的国债现货市场和国债期货市场相配合;否则,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效果将无法实现。一方面,国债期货市场形成的利率指标体系可以为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提供参照;另一 方面,央行也可以直接在国债期货市场上进行操作,影响国债的收益率水平进而影响利率,从而达到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目标。此外,二级市场上国债流动性的提高需要大力发展各种派生市场,国债期货交易是派生市场中最主要的交易方式。这种具有杠杆作用的交易方式,能促进国债现货交易的活跃;同时,国债期货市场是二级市场的内在组织体系,其交易情况代表一国国债市场的发达程度。缺少国债期货市场,二级市场将是残缺的,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消极影响
1.成交量较小,预期差距大。
我国国债期货自上市3个多月以来,成交量总体较少,离大家的市场预期相差很远。根据中国金融期货交易统计数据显示,国债期货自今年9月6日上市之后,除了上市首日交易量活跃外,此后一直冷清。自上市起整个9月份国债期货三合约日均成交量为10221.33手,日均成交金额为96.26亿元;10月份萎缩严重,三合约日均成交量为2044.78手,日均成交金额为19.20亿元;进入11月份后,三合约成交量稍有回暖,日均成交量为3599.24手,日均成交金额为33.13亿元,与股指期货目前日均成交约4000亿元至5000亿元的规模相比,差距颇大。
2.交易规模小,市场人气不足。
根据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公司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指引》规定国债期货初期主要的参与者为券商自营、私募机构和散户。据中金所统计显示,截至12月16日,国债期货客户数量约有11000多个,与股指期货差距大,明显市场人气不足。究其原因有二:一是金融机构参与程度还不够深,目前作为国债的主要持有者,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拥有市场70%的国债现券,由于受资产政策性的限制未被允许入场;二是很多投资者还不太清楚国债期货究竟是按什么样的规则去操作和投资,不敢贸然入场。
虽然目前国债期货交易的活跃度不搞高,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国债期货管理利率风险的作用将会日益凸显。从国际其他市场的经验来看,国债期货市场未来在金融期货市场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未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参与国债期货,都需关注影响国债期货价格的多种因素。国债期货的价格取决于市场对于未来一定时间市场利率水平的预期。判断国债期货的价格走势应综合考虑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等多方面所表现的经济基本面因素、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为主的政策面因素以及市场上的资金供应与债券供需等资金面因素。国债期货都有一个共性的东西,就是刚刚开始推进时活跃度不够,但未来在期货市场上,作为金融衍生品的国债期货有望超过股指期货成为我国第一大期货品种,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金融期货期权市场研究与策划[M],杨玉川,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12-125
[2] 金融期货,刘鸿儒,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65-70
[3] 金融市场学,李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6-30
[4] 金融市场学,朱新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3-51
[5] 国债期货,叶永刚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5-18
[6] 国债期货与我国利率市场化研究,渠留虎,常乐,《中国证券期货》,2012:29-32
[7] 国债期货应适时重启,安国俊,《银行家》2012:12-16
[8] 国债期货市场重启正当其时,邱峰,《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34-38
[9] 恢复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可行性分析,张聿静,《市场研究》2011:53-59
我国重新推出国债期货的意义及影响分析(五)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