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率管制导致资金需求状况不实
现行利率管制下,利率难以反映资金的供求情况,并造成了社会福利的损失。由于利率不是在供求关系基础上形成的,而是由中央银行直接确定,无论过高还是过低,都使得资金的供求失衡。一般说来,在经济高涨时期,由于“管制利率”低于市场“均衡利率”,导致资金需求过度,投资和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而当经济不景气时,由于“管制利率”高于“均衡利率”,导致资金需求不足,投资低迷,从而加剧通货紧缩。
2.利率管制导致货币政策效果降低
利率管制下,利率对经济的调节功能萎缩与弱化,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大打折扣。利率管制下形成的利率不能直接反映资金供求关系,利率配置资源的基本功能弱化。金融结构的强国有制,金融工具品种少,金融资产的流动与转移由于缺乏多种金融工具的转换而受到限制。利率调控资金投向,调整产业结构,调节资源配置的功能基本丧失。
(三)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利率市场化适应市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高度竞争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能否用活利率杠杆,能否按市场化方式运作银行资金,也是中资银行能否在未来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假如不主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就很有可能使我们在市场博弈中,非常被动地接受变相的利率市场化,其结果必然会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某种劣势。例如,由于在资金实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大型外资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处于有利位置,而我国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自有资金不多、吸储能力不强、议价能力不足,将会在市场竞争中失去市场份额和市场影响力。
2.利率市场化支持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
当前我国的利率管制体制基本上是国家控制型,使利率失去了灵活反映资金供求状况的传导功能。从而造成了利率总水平偏低,背离真实水平,难以反映资金稀缺,无法正确引导资金流向;利率对市场信号反应迟钝,调整滞后,因此,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资源配置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率市场化能够很好的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动和资本交易,有利于金融市场创新的发展,从而使我国金融市场越来越丰富。随着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不断更新,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机构会将利率变动作为基点,结合市场需求创新出新颖、灵活的金融产品,从而降低风险并提高收益和竞争优势,使我国金融市场能够充满活力的发展。而且利率市场化还能对非正规的金融商业行为进行抑制,淘汰掉那些靠低成本资金存活的低收益金融单位,使金融机构的资源向更具还款能力和发展能力的贷款对象倾斜,使金融市场更加成熟和规范。
三、利率市场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利率市场化可行性的有利因素
1.宏观经济稳定发展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条件。利率管制放开后,宏观经济环境是引起利率水平异常波动的最重要因素。2012年全年实现经济增长 9. 2%; 同时通货膨胀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CPI 呈缓慢回落趋势,2012年 12 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 4. 1%,2013年6月初步估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 3. 5%。汇率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人民币汇率从 8 升值到目前的 6. 2左右,人民币汇率预计将逐步实现双向波动,从而资本的跨国界流动将比汇改初期下降,有助于开启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综合来看,从我国经济状况来说,已经基本具备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
2.金融市场日益成熟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金融市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成长过程,一旦这一过程完成,利率市场化也就得以实现。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好成绩,整体呈现稳健和创新之势:逐步统一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拆借市场利率;金融债券也开始走向市场,放开国债市场利率;公开市场业务在不断完善中发展;增加了交易品种,改善了交易方式。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市场,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逐步得到扩展,并已初步形成了市场利率曲线。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发展迅速,银行间市场日均成交金额由2002年的493亿元升至2012年日均7000多亿元。国债市场和企业信用债券市场快速发展。根据《2012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2012年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累计成交金额为99.4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54%。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券成交金额为63.37万亿元,同比小幅减少6300亿元,但债券市场规模已跃居亚洲第二、全球第四。2012年,公司信用类债券现券交易结算量达到26.55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5.4%。这一切都为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创造了条件。
3.利率改革经验积累
近年来,人民银行通过改革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形成机制、存款准备金利率制度以及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体系等途径,促进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国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模式已由过去单一依靠直接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转变为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引导市场利率并重:一方面,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适时适度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另一方面,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及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进行调节,引导金融市场利率走势,通过疏通各类市场利率之间的传导渠道,将央行的政策意图由短期利率传导到中长期利率,由金融市场利率传导至其他金融产品的定价,最终影响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消费行为。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金融机构间的同业融资利率已经市场化,金融部门通过贷款以及债券、股票等非贷款类业务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融资也都已实现市场化定价,可以说,我国的融资利率已由管制状态转为依靠市场机制形成。
(二)利率市场化可行性的不利因素
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2013(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