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进一步减少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间接金融中的利率改革创造条件。同时,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尤其是要建立健全各种衍生性金融产品市场,为利率市场化提供有效规避利率风险的场所。具体而言,应重点做好如下三项内容。
一是完善金融监管模式。存款保险制度在市场稳定的时候,确实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若出现“黑天鹅事件”引发银行业系统性危机,单纯依靠存款保险制度等市场化手段,其效果往往是有限的。金融监管模式,就是一国金融监管的制度安排,核心内容是金融监管机构的组织安排和运作,金融监管模式主要分为机构型监管、功能型监管和目标型监管三种模式。机构型监管模式是指按照金融机构的业务类型进行专业化监管,每家金融机构仅有一家监管机构行使监管职能;功能型监管模式是指根据金融机构业务来进行归类管理,相比机构型监管模式而言,由于金融业务日益交叉使得不同金融机构的界限日益模糊,故功能型监管要更加稳定;目标型监管模式则是依据监管目标侧重点的不同对金融机构进行归类管理,主要分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模式和保护消费者的监管模式。
二是完善货币市场。只有在开放的货币市场条件下,才能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市场的流动性。在一个流动性强的货币市场上,货币信号才能顺畅传递。此外,货币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一个完善的市场基础,因此要不断完善市场基础建设,主要是完善市场交易、托管和结算系统,消除各子市场之间的障碍。健全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完善行业自律组织的功能等。要改变我国货币市场交易主体单一,交易品种单一等缺陷需要配套政策支持。
三是推动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利率市场化会不可避免地带来利率的波动,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都会由此而产生管理利率风险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金融巿场,以能够提供相应的金融工具和手段来管理利率风险。如国债期货的启动就有助于推动利率巿场化进程。同时,要创新金融产品,增加可交易的金融工具,使社会金融资产多样化。
(二)完善并落实各项金融制度
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应尽快出台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健全银行退出机制。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网一般由包括负责审慎监管职能的金融监管机构、承担最后贷款人职能的中央银行以及负责存款保险责任的存款保险机构这三大支柱构成,而目前我国尚缺少存款保险制度这一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际经验,完全实行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整体利差将收缩0.5%到1%,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粗放式增长方式不能持续,使银行产生危机的概率增大。央行行长周小川曾指出,要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危机管理和金融稳定框架。
二是我国应借鉴当今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结合我国情况,制定适合我国国情有符合长远发展要求的各种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另外,还应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各种环境标志。如我国的“绿色食品”标志,国外一般称有机食品,尽管我国的 AA 级绿色食品就是国外的有机食品,但我国的绿色食品出口没有以有机食品的名义出口,就不能以有机食品定价,而是低于这个价格。
三是加大环境评估制度的实施力度。在引进可能危害环境的项目时,必须严格把关,有环保部门、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审核。要充分考虑到环保因素,实行高标准的环保评估。
(三)采用循序渐进的步骤
坚持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严格按照难易程度,以“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短期、后长期”的渐进式路线开展。由于存款利率关系到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决定着金融机构是否持续、长期、稳健的经营,利率市场化的难点就在于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因此,合理规划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为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设计一定的缓冲期,使其进一步完善定价和风险管理机制,更好的适应新的竞争环境,显得尤为必要。国际上大多数利率市场化成功的国家均是逐步、渐进式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如德国1965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先是解除期限在2.5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管制,再解除期限在3个月以上、金额在100万马克以上的大额定期存款利率的管制,两年后存款利率才全部放开。我国存款利率的放开宜按照“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思路渐进式推进。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下一步可进一步扩大甚至放开中长期定期存款、大额协议存款利率的上浮区间;待时机成熟后再逐步扩大短期和小额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直至最终放开上浮限制。
(四)推进商业银行制度建设与战略转型
在市场化利率制度中,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充当央行货币政策中介,另一方面又要根据货币政策的意图调控企业和居民的行为。这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是自负盈亏和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实体,否则无法起到中介传导作用。因此,应该加快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步伐,实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一是加大国有专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力度,解决我国国有银行长期所有者虚置的现象,实现国有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兼容的市场化运作。二是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原则,重组国有银行的内部组织和机构体系,完善按经济区划重新设置的分支机构体系。三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和规避能力。
六、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的研究总结
本范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利率管理体制历史演变过程和现状的介绍,分析现行利率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指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实意义。对我国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虽然当前我国实施利率市场化的侧牛已初步具备,但仍然存在一些难点。通过结合我国当前实施利率市场化的难点,对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政策建议,并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思路。研究发现,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政策取向:选择渐进方式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其定基础;提高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能力;推进商业银行制度建设:改革融资体制,实现融资主体真正平等。
【引文注释】:
1.周茂清.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其应对[J].当代经济管理,2012,(6):134-137.
2.尹继志.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改革路径选择[J].金融与经济,2012,(5):88-90.
3.陈鸿祥.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基础与路径安排[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3):176-178.
4.张雪飞.利率市场化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2,(6):231-233.
【参考文献】:
1.钱小安著.中国货币政策的形成与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39-300.
2.谈儒勇著.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308-311.
3.R. 巴里•约翰斯顿, V. 桑德拉拉加主编,王忠等译.金融部门改革的次序[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421-422.
4.李扬著.中国金融改革研究[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155-157.
5.景学成等著.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290-293.
6.姚南南.中国利率市场化问题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2012,(11):123-124.
7.魏国雄.利率市场化:银行业是否准备好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2,(11):56-56.
8.金磐石.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信息科技的挑战[J].中国金融电脑,2013,(01):77-77.
9.高曙东.信息科技助力商业银行直面利率市场化挑战——访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科技部总经理杨兵兵[J].中国金融电脑,2013,(01):102-104.
10.王兵.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步伐,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J].中国金融电脑,2013,(01):106-107.
11.陈国亮,程晓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2,(12):32-34.
12.王志娟.浅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J].中国证券期货,2012,(12):77-79.
13.李柏君.试论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及途径[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30):18-18.
14.张智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2,(12):55-57.
15.席波,郭天钰.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借鉴[J].中国金融,2012,(13):101-103.
16.中央党校进修部第50期省部班学员课题组,王华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金融作用——利率市场化的选择[J].金融监管研究,2012,(04):128-131.
17.石汝贵,隋秀红,杨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探析[J].金融会计,2012,(06):78-81.
18.周冰.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模式和顺序[J].金融论坛,2012,(02):.
19.安镝,谢馥谦.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201-202.
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2013(四)相关范文